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王春新
如果說貿易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的基本內容,那麼投資就是CAFTA的動力所在。目前區內大多數經濟體正處在投資推動階段,促進投資更符合各國的實際需要,因而備受各方青睞和依重。香港是亞太區首要的投融資中心,投資服務對香港經濟的貢獻不亞於貿易服務,未來可在區內相互投資中扮演甚為關鍵的角色;投資擴張需要配合多元化和高效的融資服務,雖然這一服務潛力仍有待挖掘,但也給香港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
可迎合投資及融資龐大需求
如果我們把香港國際投資按不同性質,再分為直接投資和金融投資兩大類,就會發現2008年直接投資收益流入(高達5,759億港元),已十分接近貿易總收入,而且過去五年猛增近兩倍,比貿易服務要快得多(同期香港貿易及物流增加值只增加約三成);包括有價證券投資、金融衍生工具、儲備資產以及對非本地居民的其他申索和負債等項目在內的金融投資,當年的收益流入也有3,447億元,也已超過貿易服務的全部增加值(3,291億港元)。這充分顯示香港作為國際投資中心的兩個翅膀,力量相當平衡,且都有非凡的表現。
東盟國家的投資需求,為香港帶來了眾多機會,因為香港擁有簡單低稅制、嚴謹的法律制度、完善的投資服務以及與東盟的商業聯繫等優勢,不僅可以自行對東盟投資發展,還可以充當內地企業投資東盟的伙伴和中介。在基建投資領域,香港擁有資金、技術、人才和經驗,既可獨自參與投資東盟有利可圖的基建項目,也可配合各國政府積極推動的跨境基建工程和內地企業迅速增加對東盟的基建投資,還可為區內基建提供融資安排、工程管理和專業技術等服務。
在農業投資領域,雖然香港農業生產不成氣候,但本地食品經銷公司和農業投資企業為數不少,有些還是成功投資於區內農業的上市公司。今後香港企業可以利用自身熟悉東盟市場和融資方便等優勢,直接到東盟開發優勢農林牧漁業,然後把產品以零關稅供應中國內地和香港市場。在資源開發投資和加工製造領域,經驗表明中國企業想投資開發東盟的資源,需要有良好的合作伙伴,才能避免風險少走彎路。
企業熟悉情況可做「盲公竹」
香港企業既熟悉東盟情況,又有資金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是內地企業最理想的合作伙伴,可以充當內地企業到東盟投資的「盲公竹」,先到東盟尋找有利可圖的投資項目,然後夥拍內地企業到東盟投資和發展;也可把在內地加工貿易政策影響的企業搬到東盟,避開歐美各國的貿易限制,就地生產產品直接銷往世界各地。
除了上述對第一、第二產業的投資外,香港對東盟服務領域的投資前景也十分看好,因為商貿服務、商用服務、運輸通訊、食肆酒店、地產開發和金融保險等服務業,既是香港目前對外投資的重點,也是東盟未來急需發展的領域。雖然CAFTA第一階段服務貿易協議相互開放範圍並不大,但相信開放措施將會陸續有來。服務業進入需要投資先行,香港可借機與東盟各國分別商討簽訂服務貿易合作協議,為服務業進入東盟提供制度安排,或可借助CEPA的優勢,通過香港在內地的分支機構或合作伙伴到東盟投資發展服務業。
但也要看到,CAFTA在投融資方面給香港更多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不少現實的挑戰,主要是香港並非CAFTA的成員,無法享受投資協議給予成員的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作為中國內地投資東盟主力的長三角等地企業,對利用香港優勢去東盟投資尚缺乏深入認識;新加坡作為東盟的商貿和金融中心既擁有地理之便,也享有相關制度安排之優勢,今後區內企業可能更多地選擇新加坡作為投融資基地。面對這些挑戰,香港需要加強與區內政府和企業的聯繫,進一步擴大宣傳和推廣活動,加快人民幣境外中心建設和發展步伐,以增強作為亞太投融資中心的吸引力及金融中心的競爭力。(摘自中銀香港經濟報告,本報有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