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人文世相:岱下文化談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3-16]     我要評論

張 煒

 「勤勞勇敢樸實」不僅是這裡(編按:泰山古稱岱山、岱宗,岱下是指泰山一帶)所獨有的優點,所以許多地方都用這六個字概括自己地區的特點,以至於成了共同的「特點」。這裡與其他地區稍有不同的,可能是更立足於土地,做事情更求規模,更紮實更用力。有些保守,也有些正統。

官本位

 一個社會的價值標準應該是多元的,然而這裡有相當一部分人,除了官階不太知道別的。

 管理和服務固然也是勞動,卻不是判斷人生價值的唯一和最高標準。人類歷史上,對價值的最高判斷標準仍然是勞動態度、勞動成果,尤其是有益於人類的創造性勞動,是思想的價值。在這兒「服務」是一定要加引號的,跟我們通常理解的「服務」不是一回事。

 想當「公僕」的人太多。官本位思想由來已久,並非此地所獨有,而追溯其源頭,則是儒家傳統文化中的君君臣臣思想,是封建文化強調的秩序感發展到極致的產物。但其他地方遠沒有這麼嚴重。別的地方用水稍微泡一泡可能就化開了,而這裡的官本位思想放到高壓鍋裡燉都燉不開。

 官本位作為一種殘缺和畸形的文化,很容易滋生精神侏儒,發展下去勢必會妨礙整個社會的進步,導致整個社會精神生態的野蠻化和荒漠化。

 這裡的人聽話,凡事皆從眾,獨立思考力有時差一些。

 不管是物質文明的發展,還是精神文明的進步,一切創造性的勞動均取決於個體的判斷力、個性的自由與解放,失去了獨立思考,社會將無從發展。從眾、價值單一、獨立意識殘缺,都是地方文化發展到今天,自我更新能力減弱後產生的不良後果。

齊魯互補

 人的生活習慣、性格、品質、文化等等的確都與地域有關。被外界統稱為「齊魯文化」的,其實區別很大。

 齊魯文化,聽起來像是一回事,實際上卻是兩種不同的文化。齊文化是海洋文化,重商業,更開放也更物質化;魯文化則更重視精神層面,所謂的克己復禮。兩種文化在很多地方的差別都特別大。齊文化的影響較明顯,比如說比較浪漫;魯文化重精神而輕物質,很容易導致社會物質財富的匱乏,然而也可以預防許多精神危機,避免社會分裂。比較起來,齊文化更重商,比較開放,是靠近海洋的、放浪和自由的文化。比如說求仙、航海、開拓外疆等等。

 魯文化比較正統和保守,它主導下延續數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猶如一艘破船,雖然進水了,但因為還可以不斷地往外舀水,這艘破船才不至於那麼快就沉下去。

 有人認歷史上如果是齊文化而非魯文化佔據主導地位,也許中國會更加了不起。他們忘記了齊國怎樣被秦國滅亡。齊文化更重物質和商業發展,在歷史上創造過不少輝煌的成就,但一個社會如果過分物質化就會沒有力量,片面追求經濟發展,最後也難免會被物質所累。

 魯文化其實就是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魯文化與齊文化是不同的,它們雖然在長期的發展中有融合,有互補,但仍然是不同的。魯文化後來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主流,而齊文化並沒有。

 所以在今天,我們需要魯文化來規範行為,來平衡日益增長的物質主義傾向;同時又需要齊文化的想像力,它自由開放的品質。二者互補和相互制約是最好的。

讀書

 管理社會,怎樣使人人知書達理,大概是最重要的治理目標之一。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不可能強大的。現代人甚麼都喜歡向國外、向西方學習,結果拿來了他們的拜金主義、物質主義,放大了快餐文化,卻沒有學到好的方面。

 從經濟發達的西方,到經濟並不發達的拉丁美洲,給人印象最深的還是當地濃郁的讀書氛圍。

 哪個民族讀書多哪個民族就強大,不讀書的民族,只能蛻變為精神侏儒,一天到晚為幾個錢蠅蠅苟苟。人生活在毫無理想的環境裡會非常痛苦。物質主義讓人從書邊走開。

(香港浸會大學駐校作家小輯之一。作者為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即將推出新作《你在高原》。)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關於瓦礫的記憶 (2010-03-16) (圖)
豆棚閒話:必先自宮 (2010-03-16) (圖)
亦有可聞:良史的界域 (2010-03-16) (圖)
人文世相:岱下文化談 (2010-03-16)
文訊:香港浸會大學駐校作家活動 (2010-03-16)
歷史與空間:平視與仰視:兩種視角下的敦煌莫高窟 (2010-03-13) (圖)
豆棚閒話:從北大校長歡迎「怪才」說起 (2010-03-13)
文化觀察:《歲月神偷》偷去了什麼? (2010-03-13) (圖)
文化觀察:並非「混搭」 (2010-03-13) (圖)
歷史與空間:趙舒翹的冤死案 (2010-03-10) (圖)
豆棚閒話:晚明文士愛蹭飯 (2010-03-10)
非禮記:不徹底主義 (2010-03-10) (圖)
文訊:「司馬光砸缸」發生在何地? (2010-03-10) (圖)
古典瞬間:為何官印丟失了會自己回來 (2010-03-10) (圖)
歷史與空間:活剝巧套「十字詩」拾零 (2010-03-09) (圖)
亦有可聞:賈似道的底氣 (2010-03-09) (圖)
來鴻:面對荷葉上的青蛙 (2010-03-09) (圖)
豆棚閒話:戴高樂生命中的貴人 (2010-03-09) (圖)
文化觀察:一個年輕人離開上海的理由 (2010-03-06) (圖)
編按: (2010-03-06)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