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中平
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喬曉陽日前就本港政改方案發表講話,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確提出了普選的定義,承諾未來的普選將會是「普及而平等」。不論從哪個角度分析,都顯示出中央推動本港政制的誠意。然而,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在接受電台訪問時,卻將喬曉陽的說話故意歪曲,胡亂解讀,將喬曉陽的善意「回應」說成是「回絕」,指中央推動的是一場「偽普選」,是欺騙港人,甚至將李剛副主任會面溫和反對派的行為視為分化策略,總之在成名眼中,中央一切行為都是「不懷好意」,中央作的承諾都是為了阻礙普選。如此偏頗的政治成見,真是徒有學者之名,倒是與偏激的社民連政客十分相似。香港帶有自己的政治立場分析政改的學者為數不少,包括那些直接參與普選聯的學者也公開發表言論,但像成名這樣言辭偏激者,卻並不多見。
成名對中央的評論如果是建基於事實作出的分析,那未嘗不可討論。然而,他的立論主要是建立在對中央的偏見之上,這樣得出的結論自然可信度成疑。成名指中央對落實普選沒有誠意,但不要忘記本港的普選是中央通過基本法賦予的,並非是哪個政黨哪個政客爭取回來,中央沒有誠意又何必在基本法上列明本港的普選安排。再說,人大早已為本港定下普選時間表,現在喬曉陽又明確了普選是「普及而平等」,怎能說中央沒有誠意?假如中央真的是無心推動普選,何必要由喬曉陽多次講話,中聯辦多番游說,任由反對派將方案否決就是了。成名不僅漠視了中央對普選作出定義的重要性,反而指責中央此舉是為了欺騙反對派支持方案,不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成名在電台訪問中處處流露其政治偏見,例如,說李剛與溫和反對派會面是為了分化反對派,但事實卻是反對派的分裂是公社兩黨執意推動「公投」所造成。又如提到部分民調表示過半數民意支持政改,主因是這些民調是由建制派或政府進行的,所以結果沒有參考價值。然而,他又提不出這些調查有何失實不科學之處。這種明顯帶有政治偏見的分析,得出的自然是帶有偏見的結論,實在不應出自一個學者之口。《聖經.路加福音》說「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的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成名自己眼中有樑木,看別人自然到處是刺。
學者有自身政治立場其實不足為奇,但關鍵是不能因為主觀的政治偏好而不顧事實去演繹偏頗的政治結論。可惜的是,成名卻恰恰犯了學者的大忌,將喬曉陽的講話任意扭曲,隨意解讀,推論出與事實相距甚遠的結論。這種為學態度明顯與學者以事實為本、客觀分析的風格南轅北轍,大有故意誤導公眾之疑。
學者作為社會的意見領袖,掌握着社會議題的話語權,發言時更應盡量做到客觀中立,至少也應將不同理據臚列出來讓大眾判斷,而非將事物故意扭曲,錯誤解讀以符合自己的政治立場。近年本港學界着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但批判性思考並非是什麼東西都批評一通,而是懂得分辨事物的邏輯、衡量正反兩面的意見,通過分析得出結論。在政改的問題上,本港更需要批判性思考,分析正反兩面的理據從而得出結論。可是成名的政治分析明顯故意扭曲事實,這樣的為學態度正正為學生示範了「批判性思考」的反面教材,身為教授,這樣的表現肯定不合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