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碩鳴 資深傳媒人
中央着力實現國際和平、兩岸和解、國內和諧的「三和」目標,是中國走向富民強國之路的環境建設。民主黨一改五年前與特區政府、中央水火不容的姿態,選擇理性溝通與妥協。這次的改變,讓北京和民主黨「和解」有了基礎,讓中央下決心走出了期待的一步。相信此門開啟,不會是中央的權宜之計,而是新政中「三和」治國理念的香港實踐。
香港政改最終峰迴路轉,以中央、特區政府接受了「一人兩票」改良方案,立法會大多數通過而落幕。通過方案後,特首曾蔭權高興歡呼,突顯興奮。不過,香港社會也對最後一刻跨出政改重要一步有些疑慮,質疑這一步來的過於倉促,就連民主黨都開始失去自信,希望立法會推後投票。但香港市民對通過的政改方案投出了支持票。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的民調顯示,有六成一市民支持港府接納民主黨的改良方案,顯示的更是大多數香港市民對中央處理香港問題中體現的「和解理念」的支持。
政改突破一早埋下伏筆
誰都知道,二零一二年香港政改方案臨門一腳定局,最終是由於中央政府網開一面,由最高領導拍板,接受民主黨提出的改良方案,表現出極大的承擔而成。但其實,中聯辦副主任李剛與何俊仁等理性的溫和反對派成員會面,直接聽取他們的政改意見,並提出「存大異,求大同」的新戰略,已是中央政府對溫和反對派人士伸出和解的橄欖枝,一早埋下伏筆,希望政改好事能成。中央不僅這麼說,最後也帶頭這麼做,少有的「存大異,求大同」,認可了民主黨的提議,接受了改良方案。其中顯露的政改向前進的端倪,不是因為北京臨陣變化,而是在中國新政「三和理念」指導下解決香港問題的嶄新思維起作用。所以,當有香港的情況反映到最高決策層,在最短時間得以當機立斷作出決定,背後是最高領導和解理念的支持。
「三和」:富民強國的環境建設
中共十六大以來,總書記胡錦濤推新政,既定的目標是走出發展中國家層次,邁向國家富裕強盛,其闡述的發展思路正是圍繞着這個強盛的目標,並且形成了戰略思想,概括起來就是突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新觀念」;強調發展必須以人為本、自主創新的「二個新立足點」;着力實現國際和平、兩岸和解、國內和諧的「三個新目標」,其中,和平、和解最終為和諧。
中國要走上一條富國強盛之路,再不是盲目單純講發展,破壞均衡求增長,擴大規模棄生態的結果。科學的發展將以全面協調、健康持續為主要特徵。中國的發展將以人為出發點,強調經濟社會協同進步,發展成果全民共用;自主創新將成為中國發展的主動力,就此突顯民族利益的重要考量,形成建設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轉換。「三和」目標是中國走向富民強國之路的環境建設。「三和」歸根結底還是一和,世界大同的和諧社會。它既是中國得以強盛的基礎,更是中國強盛後的目標選擇。
二零零五年,胡錦濤依「和解」理念,邀請台灣「國親新」主席破冰訪問大陸,打破了一直以來解決台灣問題的悶局,扭轉了被動局面,不僅在對台問題上,也在中美關係上取得一定的主動權。如今在香港政改何去何從的關鍵時刻,北京接受民主黨的方案,也走出香港未來發展的新一步。這一步,有人理解是北京作出讓步,是向溫和反對派的妥協,但從中國新政的「三和」理念看,北京不是簡單讓步,而是繼在解決台灣問題上推出「和解」理念以後,跨出了構建香港未來的「和解」步伐。
「三和」治國理念的香港實踐
一直以來,香港反對派與北京沒有存異求同的基礎,民主黨之所以被認為是逢中必反的政客,就是因為民主黨在香港、甚至一些內地事務上,與中央採取了對立的立場。二零一二年政改方案推出後,雖然民主黨終極普選的目標沒變,但可以看到,該黨有階段性政改的思考,符合循序漸進的方針,取態也相對溫和,展露出存異求同的期盼。民主黨一改五年前面對政改方案與港府、中央水火不容的姿態,毫無妥協的餘地。這次的改變,讓北京和民主黨「和解」有了基礎,讓中央下決心走出了期待的一步。
儘管香港社會還有人對這樣的「和解」步伐不甚理解,但相信此門開啟,不會是中央的權宜之計,而是新政中「三和」治國理念的香港實踐.相信這也不會是民主黨的一時衝動。在街頭抗爭二十多年後回歸理性,探索香港走向民主的「和解」途徑,成為民主黨的最新嘗試。北京要營造「三和」的發展環境,從與台灣、香港過去的對手「和解」做起,迎來的會是整體社會和諧的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