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亮 鳳凰衛視評論員
從德國總理這次訪華,可以看出中國一方面積極參與20國集團、「金磚四國」等多邊國際合作,另一方面同樣重視中美、中日、中俄、中德等重要的雙邊關係發展,以此構成了中國大國外交的主軸。
外國元首、政府首腦訪問中國,人們已經司空見慣;來訪的大國領袖數架專機,隨行的有一大批工商界頭面人物,與中方簽署價值上百億美元的合同,也不罕見。德國總理默克爾夫人這次的中國之行,就具有上述特點,說起來也不算很特別。然而放在國際政治和經濟格局重組的大背景下來看,卻別有意義,就不僅是中德兩個大國的雙邊關係升溫,更由於兩國的一些共性對國際社會的貢獻。
中德經濟表現優異
默克爾夫人2007年就任之初,對中國不了解,而且態度比較冷淡和生硬。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西方國家的經濟遭受了大的衝擊,也殃及其他各國。許多國家陷於債務危機,進出口大幅減少。中國率先擺脫金融海嘯的負面影響,經濟仍然保持快速增長,人民幣匯率穩定,進出口持續上升。中國的儲蓄率仍然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德國在歐盟國家裡,財政比較健全,民眾儲蓄率較高;德國的工業和其他產品穩定增長,在歐洲可謂一枝獨秀。德國對華出口大幅度增長,德國企業從中國獲得了在其他國家無法找到的商機。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稱:「中國把這次訪問視為今年最重要的訪問,德國認為此前德中關係很少像現在這樣積極向上。雖然民主與專制之間的根本分歧並沒有什麼變化,默克爾總理也會按照慣例『談及人權問題』,但是經濟利益明顯高於政治利益。」
「中國與德國的相互關係越來越重要。任何地區,甚至美國,都沒有像以德國為重心的歐盟那樣,對中國經濟起著決定性作用。金融危機和世界貿易走弱推動了德國經濟的中國化,德國出口總量2009年下降18%,而對中國出口量卻上升7%,中國現在是德國最重要的國外市場。」2009年,在德國與20個主要貿易夥伴的貿易中,只有對中國的出口保持增長,且與中國的貿易總額超過1000億美元,高過與法國、英國和意大利的貿易額總和。中德已互為各自所在地區最大貿易夥伴。這就是默克爾夫人改變對華態度的根本原因。
中國重申支持歐元
歐元危機至今還沒有過去。德國作為歐元的支柱,為幫助希臘對應危機借出了巨款。保持歐元的穩定,既是德國的責任,也是德國利益所在。溫家寶總理在與德國總理共同會見記者時說:「中國作為負責任的長期投資者,始終堅持分散化投資原則。」歐洲輿論認為這表明中國撐歐元。中國是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中國的這一態度,對德國、對歐盟都是有力的支持。
在長達5頁的《中德關於全面推進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公報》中,雙方強調兩國作為在各自地區和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國家,作為第三和第四大經濟體及重要貿易和出口國,「有著廣泛共同利益,在應對全球性挑戰方面肩負著重要責任。」實際上中德都不希望看到美元一幣獨大,也不希望國際事務由這超級大國主導。
從德國總理這次訪華,可以看出中國一方面積極參與20國集團、「金磚四國」等多邊國際合作,另一方面同樣重視中美、中日、中俄、中德等重要的雙邊關係發展,以此構成了中國大國外交的主軸。
西方的傲慢終將改變
中德之間的關係並非完全對等,特別是在民間的相互觀感方面,超過九成的中國受訪民眾對德國有好感,而德國民眾對中國有好感的比例只是剛超過五成。日耳曼民族的高傲是出名的,因此中國人也不必在意這種不對稱,時間終將使德國人逐漸改變對中國的看法。其實西方世界不論是大國還是小國,都有不少民眾還不了解中國。幾個世紀以來形成的觀念,不可能在短期改變,但是中國實實在在的發展以及在國際舞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終將改變西方人對中國的優越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