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勇 新社聯常務副理事長 北區區議員
近年來本港交通擠塞,「行路難」情況有進一步惡化的跡象,事態發展令人擔憂。
香港人多地少,街道狹窄,車輛無限量增長,這些都是掣肘道路網絡改善的其中主因。以新界區為例,往往是舊區巴士線路重疊,而新發展區域以及人口較少的地方,巴士、小巴線路,出現不少盲區。
如何解決「行路難」問題,社會議論不少,各區區議會的交通及運輸委員會均不同程度討論過這一問題。表面上看來,香港的交通十分發達,港鐵、巴士再配合小巴、的士,可以到達香港的任何一個角落,但交通路線的佈局,是否還有改善的空間?有無提供最大的便利,盡量照顧市民的需要?這就值得商榷了。
本港的交通問題,很難靠一個方案就包羅萬象解決問題。要在實踐中檢討、論證,不斷修正和完善,才能找到更合理的解決方案。港鐵、輕鐵路線是無可改變線路,但巴士、小巴的行走路線,是可以不定期作出檢討的。由於巴士、小巴所提供的交通服務是商業性經營,經營者首先要考慮路線盈虧問題,客源充足的地方,就會增加路線和班次,客源稀疏的地方,公共交通就可能無法覆蓋。對此,政府作出較嚴密的監管是十分必要的。
解決「行路難」尚有其他方法,鼓勵市民少用私人車輛,多用公共交通工具,讓公交系統充分發揮作用。現時行走各區的巴士路線,特別是新界的巴士路線需要重組,擴闊巴士路線網絡,在巴士公司重組路線時,要提供實質的「轉乘」優惠,以提高乘客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意慾,此舉對巴士線路的整合應有較大的幫助,可以減少路線重複,擴大覆蓋率。在保持成熟路線不變的情況下,嘗試開闢新路線,根據周邊居民出入習慣進行路線設置調整,讓市民在家門口就可以乘上巴士,滿足市民的不同需求。提高公共交通的覆蓋率,還可以嘗試結合營運線路和站點設置相結合措施,在一些客源較少的地方,譬如鄉村地帶、車流量較少的地方設置一些「招手停」標誌,採取站點與「招手停」相結合的載客方式。
交通問題關係到市民的福祉和香港競爭力的強弱,市民的共同參與和配合,有助各種交通方案可行性的探討和推出,除了政府當局要及時檢討實施效果,市民亦要實事求是地及時反映意見,配合當局在實踐中作出嘗試和完善,不斷增強香港本身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