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震海博士 鳳凰衛視評論員
德國總理默克爾十五日開始,對中國進行為期四天的訪問。默克爾的這次訪問,被中國總理溫家寶稱為「具有歷史意義」。本次訪問是默克爾總理任期內的第三次訪華,也是她連任總理後的第一次訪華。2007年9月,默克爾在總理府會見達賴喇嘛,中國激烈抗議,德中關係出現波折,今天德國總理又被稱為「中國的朋友」。其間的戲劇性波折值得解讀。
須準確研判歐洲和中歐關係
筆者之前曾評論認為,中歐關係近年發生的變化,有中西關係態勢發生整體變化的原因,也有歐洲新一代領導人的成長背景及其個人風格的原因,同時更有中歐原先被掩蓋的雙方文化思維的差異,以及這一差異在新態勢之下的重新顯現等多種原因。但中歐雙方如何研判雙方關係的這些變化,如何研判中歐關係的本質及其在雙方外交戰略中的定位,如何從戰略角度展開彼此關係的調適,十分考驗雙方政治家和民眾的智慧。
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而歐洲則早已跨越了十八、十九世紀的大國角逐階段,改為以地區整合和融合來替代民族國家間的利益爭鬥。而從中國未來的發展雄心和邏輯而言,中國的發展絕不僅止於成為一個地區大國,而是成為全球大國。從這個角度說,中美之間的潛在戰略衝突是必然的(當然,如何掌控這種潛在戰略衝突的形式和程度,是中美政治家在未來幾十年裡需要磨合的課題),而中歐之間則不存在產生根本衝突的前提和前景。
但與此同時,美歐之間無論在歷史文化還是民族性格上都存在明顯的不同。歐洲的理想主義色彩,在未來將是導致中歐之間產生衝突的主要原因。只不過,這層差異在過去的歲月裡,或是為冷戰框架以及中歐在這一框架之下的互需所忽略,或是為中國尚未崛起之時中歐之間的互相欣賞所掩蓋。如今,當中國崛起給西方世界帶來整體衝擊時,歐洲的這一層理想主義色彩就可能經由一些原本不為人重視的途徑,從深層浮上表層,並在連歐洲人自己也無法理清的情緒之下得以爆發。
準確研判中國崛起期的戰略需求
準確研判歐洲,也關係到對中國崛起期整體戰略需求的研判。中國崛起期的整體戰略需求,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國必須在未來美中歐三足鼎立的格局之下,為中國長遠發展尋找合理的支撐點和環境。在這方面,中國面臨的挑戰是:一方面從中國對外關係的結構來看,歐洲不但不可能成為中國未來幾十年的戰略對手,而且可能成為中國積極爭取的對象;但另一方面,現任(也許以後也會如此)的歐洲領導人則出於理想主義及其自己也無法理清的情緒,頻頻做出觸及中國核心利益的事情。因此,中國對歐洲的回應如何掌握尺度,就顯得十分重要。
更重要的是,美中歐三足鼎立的格局,無論在歐洲還是中國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這一戰略意義既體現於中歐雙方在這一戰略格局中的互相探索,也體現於雙方的互相依賴。從歐洲來說,美歐的意識形態和戰略利益基本上一致,但歐洲在包括國際金融和經濟秩序等一系列問題上,依然有著與美國不同的利益;恰恰在這方面,歐洲迫切需要來自另一個重要經濟體—中國的協助和協調。
從中國來說,如果美國由於其國家定位,而必將在本世界與中國存在十分微妙的戰略競爭關係,那麼中國在美中歐三足鼎立的戰略格局中,就必須嘗試爭取另外一個戰略夥伴,而非樹立一個新的戰略競爭對手,而這個既可以被中國潛在爭取,也可以由於中國的戰略失誤被認為推開的另一方,無疑就是歐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