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碩鳴 資深傳媒人
簽署ECFA以後,兩岸走向經濟共榮和諧變得更為現實,兩岸會在經濟議題下有更多的交流交往,由此而形成兩岸之間的共同利益也會越來越多,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在和平之旅時所稱,兩岸攜手共同去賺外國人的錢既能夢想成真,機遇也會越來越多。遺憾的是,後ECFA時代有利兩岸民眾的未來,台灣有些人看不見,或者視而不見,吵吵鬧鬧的把ECFA視為統一,把統一看作洪水猛獸。
呂秀蓮召開記者會,發表所謂的「ECFA時代的意義與新思維」。她稱,簽定ECFA讓台灣經濟與金融邁向「一中市場」架構,台灣社會也由「反共仇中」轉向「親中媚共」。還稱,ECFA絕對不是像國民黨所說的台灣獲利良多,台灣民眾、工商企業界要看清楚北京對台圖謀,如果不覺醒,台灣可能邁向被中國柔性統一的命運。
綠營對台灣邊緣化孰視無睹
呂秀蓮所謂的新思維一點沒有新意,只不過是在玩弄唬人的概念。台灣的綠營人士把ECFA看作是大陸要綑綁台灣的軟性武器,這只能說是反對者的無知,或者根本就是對沒有ECFA,台灣經濟將邊緣化的孰視無睹。經濟融合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全球經濟一體化下,大陸與台灣兩個經濟體先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兩岸的商貿壁壘都告打破,台灣更在一中市場上獲利。
台灣經濟主管當局看好對大陸出口表現,今年隨著景氣復甦及兩岸簽署ECFA貿易效果漸漸浮現,上半年台灣對大陸出口已達567.5億美元,年增61.9%,預估今年可望突破1,100億美元。而台灣金融業人士亦認為,台灣的銀行這些年面臨低利率的環境,在經營能力上和獲利上顯然都不如大陸的銀行表現出色,大陸的市場對台灣銀行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表現機會,也是一個突破困境的出口。而更多的台商早就邁向一中市場,不僅享受一中市場的紅利,還共享兩岸的生活品質。
而呂秀蓮所謂的台灣社會「反共仇中」和事實也有出入,台灣的反共調子早就變了。韓戰後,台灣、菲律賓、韓國於1954年聯合成立的「世界反共聯盟」組織亦在柏林牆倒塌後,改名為「世界自由民主聯盟」,台灣早就不反共了,而且隨著連戰率領國民黨代表團破冰訪問大陸,開啟了國共合作的新一頁。至於說台灣社會會轉向「親中媚共」,那是呂秀蓮的自我矮化。ECFA是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的經濟合作協議,是共享雙贏的框架,未來執行過程也遵循對等原則,台灣完全不會丟失尊嚴。指責所謂的會「親中媚共」,是自我貶低,自毀長城。
統一是兩岸人民的共同命運
ECFA第11條規定,雙方成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由雙方指定代表組成。台灣智庫舉行「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文本大檢驗」座談會,智庫稱,兩岸委員會將造成「國共共管台灣」的事實。事實上,根據ECFA第5章第11條「機構安排」的規定,雙方成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委員會由雙方指定的代表組成,負責處理與本協議相關的事宜。可見兩岸成立委員會是落實ECFA執行的重要機構,而非什麼共管機構。如果說「共管」,大陸方面也可以指是「共管大陸」,這完全是台灣某些人沒有自信下自我矮化的胡言。
其實,統一不是台灣被大陸統一,也不是大陸被台灣統一,而是兩岸人民未來的共同命運,是需要兩岸人民共同攜手面對的現實。2008年4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釣魚台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胡錦濤強調,對於兩岸關係發展面臨的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和今後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只要雙方以兩岸同胞福祉為念、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為重,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就一定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就一定會越走越寬廣。馬英九最近又提出「正視現實,累積互信,求同存異,續創雙贏」十六字。其實,兩岸領導人都有意建立互信,互信是柔性的基礎,求同存異是攜手走向未來,共創雙贏的基礎。以柔性代替剛性,以統一取代分裂,這是兩岸未來的終極目標,是兩岸人民的共同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