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仲偕
筆者日前談到香港人口老化帶來的問題。除了福利,長者的醫療需要所涉及的開支,才更驚人。政府預計香港的公營醫療開支,會隨著人口老化而急速上升,因此數年前展開醫療融資諮詢。然而,筆者認為政府的方向是走錯了。
香港醫療開支增加的根源,是人口老化,因而醫療服務的使用量將較過去大幅上升,而並非任何濫用現有公營醫療制度所致。人口老化無可避免,長者多用醫療服務也是無可避免。由於任何人患病與否,不單受個人的生活起居飲食習慣影響,也受其它因素——最明顯的莫過於空氣、食物、水質影響,即使市民經常運動、起居飲食健康、沒有不良嗜好,也不代表不會患上長期病患或者遺傳疾病,要由市民完全負擔自己的醫療開支,不能說公平。
又即使政府強制大部分市民(無論是否長者)自行購買醫療保險「照顧自己」,是否就能解決醫療開支大幅增長的難題?這無疑是不可能的,因為一些危疾的治療費用高昂,即使購有私人醫療保險也不受保障,政府仍舊要保留現行的公營醫療制度,為所有人提供低廉的醫療服務,確保沒有市民因財政困難而不能就醫。於是,要求市民自願購買醫療保險,用意雖好,卻有點多此一舉。
其實,醫療服務的供求涉及分擔風險,只有由越多人分擔風險,平均的「保費」足有機會減低,其實現有的公營醫療制度所做的,就正是為全民購買的醫療保險,不過,保費是由稅收支付而已。說得簡單一點,就是這個現行如同「全民醫療保險」的計劃,保費不足應付開支!
因此筆者認為,政府要做的,就是「搵錢」。
政府可以有幾個方法「搵錢」,其中一個方法當然是徵稅,但是政府自己的推算認為醫療費用增加的速度太快,加稅似乎不現實。筆者和民主黨早於零七年便建議政府成立「高齡人口基金」,從當年千多億盈餘中撥出五百億元為種子基金,再由外匯基金的累計盈餘撥出定額收入予基金讓其慢慢滾存,應付未來二十五年人口老化引致的醫療開支。只可惜,政府在二零零八年的財政預算案,只接納了民主黨的前半部計劃:撥出五百億盈餘用於醫療融資,一如特首也質疑過,醫療開支所需的費用巨大,一次過的五百億開支,並不足以解決醫療融資的問題,筆者促請政府重新考慮設立「高齡人口基金」的建議,那是務實而有效的方案。當然,政府也不應忽略私人市場的角色。香港現時私營住院服務市場細小,故此絕大多數市民均要依賴公營服務,政府應審視香港的市場需求,逐步開放私人市場,如撥出更多土地用於興建私家醫院、吸引內地和東南亞國家人民到港使用私人醫療服務讓私營醫院有足夠的經濟效益逐步降低價格,吸引更多本港市民轉用私人住院服務等,都是有助減輕日後醫療開支的方法,政府應該一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