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雲
香港並沒有出現「民不聊生」的局面,但有「民不聊死」的悲哀。作為香港人,死也不易。年事已高,一旦撒手西歸,遺體火化要排期一個多月,變成骨灰後,居然沒有寄放之處,要等骨灰龕的分配,竟然等三年!入土為安原來是難事。本來,政府有責為市民的死亡提供必要及時的服務,做到死有所葬,不要出現陽宅兼做陰宅,存放在家,「民不聊死」的荒唐局面。
原來,政府也有「官不聊政」的難言之隱,許多施政要經過區議會、立法會的諮詢和通過。議員才是「民不聊死」災難的製造者。他們考慮問題,只考慮自己的選票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對於火化場、骨灰龕,他們必然反對,說什麼也不讓建,理由是這些設施建在區內,鄰近的物業會跌價。這種說法似是而非,跑馬地黃泥涌道最貴的豪宅,面對墳場,都沒有跌價。有些佛堂在民居之內,也放骨灰龕,也未跌價。議員先生、小姐聽到了選民對設施有議論,立即掛橫額,在會議上反對一番。原來區議會之內例有黨派的鬥爭,互相攻擊,如在這些問題上,不是反對立場堅定,必為政敵所揪住不放,大事攻擊,所以寧左勿右,反政府就有選票。拿到全港層面來討論,政黨也說需要擴建火化場和骨灰龕,抽象肯定,回到區議會,下屬議員依然反對,來一招具體否定。這是典型的口是心非。獨立議員見政黨玩洁A也怕蝕底,一樣搶先拉橫額反對。
議員的反智、勢利、市儈、短視,市政設施十年八載也不能上馬,民不聊死,玩死香港。這就是民粹主義泛濫。一萬七千人的選區太細了,應擴大三倍,即三選區合一,每個選區有三個議員,他們的視角會大一些,對市政設施資源平衡有更好的考慮,不再以鄰為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