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強 香港工商專聯會會長 資深時事評論員
粵語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嶺南戲曲、音樂、飲食等息息相關,不存在「廢粵」的可能。「推普廢粵」風波,其實反映了一些人對粵語文化價值和地位認識不足的問題。粵語擁有特殊的地位和優勢,發揮粵語優勢,對於發展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推動「一國兩制」下使用粵語的港澳地區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具有積極意義。
廣州官方對風波的態度合理
廣州市政協最近建議廣州電視台將普通話作為主要頻道的基本播音用語,理由是創造亞運會軟環境,滿足旅穗遊客的需要,以及有利於廣州電視通過衛星走出去。此建議引發了一場「推普廢粵」風波,也引起同樣是使用粵語的香港社會的關注。繼廣州數千人上街表達意見之後,兩地網民計劃在8.1再來一次同步舉行「保護粵語大行動」。實際上,「推普廢粵」風波是一個對粵語文化價值的認識問題,兩地市民都應該理性表達意見。本港某報社評將風波上綱上線為「專權政治壓制方言統一全國意志」、「多元文化對抗單元中原文化」,不僅別有用心,而且一竅不通,貽笑大方。
面對爭議,廣州官方表示,民間的聲音反映了對廣州、對嶺南文化的熱愛,強調官方並無「推普廢粵」的想法,推廣普通話與保護方言不但沒有矛盾,而且還可以相得益彰。筆者認為,廣州官方對「推普廢粵」風波的認識和態度都是合理的。不過,廣州官方在肯定民間聲音對廣州、對嶺南文化的熱愛的同時,也要正視嶺南文化遺失的某些現象,例如:代表嶺南文化符號的騎樓、西關大屋逐漸被高樓大廈取代,粵曲變成卡拉OK,一盅兩件的茶樓改成不開茶市的酒樓,以及嶺南畫派、嶺南工藝、嶺南盆景等漸漸失去傳承。官方應在城市規劃、文化政策等方面,採取措施保護嶺南文化。
風波反映對粵語價值認識不足
「推普廢粵」風波,令人想起去年相似的「崇普通話貶上海話」的風波。去年2月4日,上海《新民晚報》一篇文章說:「到浦東,尤其是陸家嘴,都說普通話,說上海話是沒有文化的表現。」此語激怒了許多上海人,以至報社編輯部和文章作者分別認錯致歉。
筆者以為,「推普廢粵」風波比起「崇普通話貶上海話」,其中更加包含了對方言的社會文化價值的認識問題。從基本事實來說,「推普廢粵」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外地人積極學說粵語,本地人用普通話對外交流,在香港、廣州已經成為常態,香港更是粵語、普通話和英語三語通用。粵語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嶺南戲曲、音樂、飲食等息息相關,不存在「廢粵」的可能。「推普廢粵」風波,其實反映了一些人對粵語文化價值和地位認識不足的問題。
粵語,英文為Cantonese,俗稱廣東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出了各個國家的語言,在「China」欄目內,排第一的是「Mandarin」(即普通話),排第二的是「Cantonese」即粵語。聯合國認定「Cantonese」粵語的地位,僅次於Mandarin。聯合國所承認的粵語(Cantonese)就是指廣府話。這個「廣府話」覆蓋範圍相當廣,除了廣東、港澳、桂東等外,海外東南亞華人、歐美華人,使用粵語相當普遍。說粵語的總人口,有可能超過一億,從聯合國的角度看,這是個大語種。
粵語原是中原正音
粵語的名稱雖然來源於中國古代對嶺南的稱謂「越」(通「粵」),但粵語並非來源於古代嶺南「百越」語言,而是來源於古代中原的語言「雅言」。權威的學術定論是:粵語是中華正音,至少是唐宋正音或漢族正音,演變差異只有98%。在所有的南方地區方言中,它最全面完整地保存了古代中原漢族語言的發音,讀法和詞意。本港某報社評聲稱「撐廣州話」,是所謂「多元文化對抗單元中原文化」,如此一竅不通,顯然對粵語缺乏起碼的認識。
粵語較為完整地保存著古代雅言韻尾體系,也就保存著以雅言為載體的傳統詩歌韻律。許多有識之士認為,古典詩詞不應用普通話唸,應當用粵語來唸,因為粵語保存著中國傳統詩歌輝煌時期的音韻,朗讀時平仄則更加準確,可以「原汁原味」地領略其韻律「抑揚頓挫」之美感。粵語傳承雅言,也就保存著大量雅言的詞語。
更值得重視的是,粵語吸收了許多海外詞語,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座橋樑。隨著佛經的翻譯與傳播,大量梵語中的佛教詞語首先進入粵語,然後逐步推廣到整個漢語。例如梵語buddha(佛)、namas(南無)等,實際上是粵語的讀法。通過粵語佛經翻譯而傳播的佛教詞語如:世界、平等、方便、圓滿、宗旨、剎那、過去、現在、未來、表示等,成語如:五體投地、皆大歡喜、出生入死、三生有幸、晨鐘暮鼓等,不勝枚舉。粵語在這些佛教詞語的輸入中所起的橋樑作用,充分體現了廣府文化開放與包容的特性。
粵語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樑
明清時期,隨著中外交往的發展,出現一種「廣式英語」,將英語單詞用粵語音譯,用漢語語法「組裝」。由此而派生一批中西結合的詞語,例如「恤衫」、「打波」等。改革開放以來,融入粵語的英語單詞越來越多,例如「的士」、「巴士」、「波士」、「清吧」、「貼士」、「杯葛」等。在吸收外來詞語的同時,粵語還產生了一大批流行詞語,例如「炒魷魚」、「炒更」、「埋單」、「搞掂」、「生猛」、「入圍」、「搶手」、「爆滿」、「人氣」、「減肥」、「花心」、「靚女」、「煲電話粥」、「按揭」、「布藝」、「搞笑」、「穿崩」、「高企」、「賣點」、「物業」等。
粵語中的外來詞語和流行詞語,不僅是廣府文化的一種符號,而且顯示了香港和廣東地區世俗文化的蓬勃生命力,是社會現代化的表徵。隨著南風北漸,粵語北伐,許多粵語詞語已傳遍大江南北。《現代漢語詞典》在1996年和2005年兩次修訂時,就收錄了不少粵語中的外來詞語與流行詞語。廣府文化之所以具有獨特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廣式民居、廣式菜系等,更重要的是在於以粵語為載體的一系列文化品種。被稱為「南國紅豆」的粵劇,長期以來受到各地人們的喜愛。粵語流行歌曲不僅盛行香港歌壇,且跨五嶺、過長江、越黃河,流向全國,有些人甚至為唱好粵語歌而學習粵語。
在「一國兩制」下發揮粵語優勢
對於粵語的優勢,從語言學者到社會各界都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對此憂心忡忡,認為粵語文化的發展勢必影響「推普」,給語言交際造成障礙。「推普廢粵」風波,其實就是這方面的反映。但將「推普」錯誤地理解成「統一語言」、「取消方言」,則是錯誤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9年公佈《世界瀕臨消失的語種版圖》的報告中指出:「語言是保存和發展人類有形和無形遺產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種促進母語傳播的運動,都不僅有助於語言的多樣化和多語種的教育,而且能夠提高對全世界各語言和文化傳統的認識,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對話的基礎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團結。」秘魯作家略薩於2000年9月在題為《全球化:文化的解放》的講演中說:為了應付全球化的挑戰,繼英語之後,千千萬萬的人「在拚命地學習日語、德語、普通話和粵語」。這話表明,在當今世界,粵語擁有特殊的地位和優勢。發揮粵語優勢,對於發展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對於推動「一國兩制」下使用粵語的港澳地區與內地的文化交流,都具有積極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