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彥
特首曾蔭權在地區行政高峰會上,批評區議會總是拒絕區內興建厭惡性社會設施,各區自掃門前雪,態度嚴厲。雖然不少地區人士批評曾蔭權「擺官威」,漠視地區意見,然而一些網上討論區仍有不少「民間評論」認同曾蔭權,認為他擊中要害,揭出了許多人敢說不敢認的自私心態。不論曾蔭權提出這觀點時可否更圓滑,但這種觀點由他說出,顯示政府也被這個問題逼得喘不過氣。
正視各區自掃門前雪
其實厭惡性設施選址問題在香港已存在多年,焚化爐、垃圾堆填區,常被區議會否決選址建議。政府作為社會管理人,必須統覽大局,以社會福祉為依歸,承擔興建厭惡性社會設施的責任,然而各區總有許多理由拒絕興建。每個厭惡性設施的選址,總可被挑出弊端,結果就是每個選址都不好,甚麼也不用建了,最後,政府又再進退維谷,還要被「千夫所指」,被批評沒聽好地區意見,不夠虛心,作風官僚。
然而,社會大眾又有否虛心分析選址的理據呢?每當政府提出選址時,地區人士只會提出種種選址缺點,極少考慮大局。雖然地區人士強調選址引生的弊端,無可厚非,但拒絕之前,可否以大局角度提出比政府更可行的選址?將選址責任一再推給政府,然後又批評政府辦事不力,這樣的區議會、這樣的民選議員,甚至是這樣的選民,只會讓人覺得自私自利,目光短淺。其實許多人都知道這些設施對社會何等重要,只是沒有人敢抱著公義說一句「為了香港整體利益,我們配合一下吧」;現實中「勇於說不」的地區人士偏偏又被讚賞為「為民請命」,沾沾自喜,實質相當虛偽。
顯示民主發展不成熟
不過,有怎樣的選民就有怎樣的議員,區議會在現有民選制度下確須服從多數民意,無法在社會大局和議席之間有效作理性選擇。進一步說,曾蔭權在地區峰會上不只抱怨各區自掃門前雪,他的論斷還可解讀為對香港民主發展尚未成熟的控訴。各區自掃門前雪是民主發展不成熟必然產生的結果。區議會以民選議員比例佔優,民選議員為保議席,取態又多傾向選民意願;當區內大部分選民只以自身利益為依歸拒絕興建的時候,各區議會否決政府的選址建議便無可厚非,甚至理直氣壯。隨著委任議員制取消,這個情況更令人擔憂。
香港徒有政制發展的民主形式是不夠的,民主不是只求形似,還要神似。曾蔭權提出上述觀點的態度可能令許多人不好受,但他卻提中了民主發展另一個亟須處理的「神似」和「大局」問題。只有選民同具大局心態,理性分析問題,把社會上下連成一線,不只利我,還懂得考慮利他,這樣的民主發展才是質量並重的,這樣的民主決定也最有說服力。
回歸後,港人亟須培養這種大局意識,應對下至特區,上至國家的發展問題。骨灰龕場選址事件,正是港人大局意識的試煉;骨灰龕政策檢討諮詢今年九月三十日終止後,骨灰龕場的選址問題能否取得共識,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