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紅 香港廣東社團總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廣東省政協常委
子虛烏有的「推普廢粵」偽命題,雖然引發一些廣州市民的擔憂和誤解,但這是廣州發生的事情,本港卻有人趁火打劫,企圖挑撥離間,挑起對立情緒,製造混亂局面,乃是別有用心。這種煽動手法,在本港並無市場,昨日本港只有極少數人遊行聲援廣州的「撐粵語」行動,即說明借廣州發生的所謂「推普廢粵」事件渾水摸魚,企圖挑動內地市民與當地政府對抗,企圖煽動香港市民參與對抗,這種圖謀並不能得逞。
上月初,廣州市政協一份《關於廣州電視台綜合頻道應增加普通話節目播出時段的建議》的提案,被別有用心的人演繹為純屬子虛烏有的「推普廢粵」的偽命題,引發一些廣州市民擔憂和誤解。繼7月25日廣州市有千多名市民發起「撐粵語」行動後,昨日又有一些廣州網民發起新一輪「撐粵語」行動。
本港某報的造謠惑眾之說
在香港,有個別傳媒趁機煽風點火,聲稱7月25日廣州市有「逾萬」民眾發起「撐粵語」、「撐廣州話具有以多元挑戰單元的意義」,並且攻擊廣州市政府「以為壓制方言就能統一全國意志與實現和諧,實是專權政治的一廂情願想法」。本港昨日亦有極少數人遊行,聲援廣州的「撐粵語」行動。
7月28日,廣州市委市政府召開新聞發佈會,就所謂「推普廢粵」事件作出說明,澄清市政府從未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有過「推普廢粵」一說的表述和意思,更不存在這樣的事實。指出「推普廢粵」一說純屬子虛烏有,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偽命題。7月29日,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回應「粵普之爭」,表示粵語作為廣東文化體系的重要部分一定會保留,普通話和粵語「這兩方面,我看互相沒有影響的問題,互相沒有障礙的問題,是互相促進」。
可見,所謂「推普廢粵」、「保護粵語」、「嶺南文化垂危」、「粵語保衛戰」、「齊撐粵語大行動」,都是捕風捉影,完全扭曲了事實。本港個別媒體聲稱「有廣州官員認為,只有普通話才有利於廣東人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而粵語是障礙,是地方主義的產物,是阻礙和諧的隱患,故要取締」,是赤裸裸的造謠惑眾之說。
廣東向來重視保護和弘揚嶺南文化
嶺南文化是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其重要特徵是開放與多元。嶺南文化以農業文化和海洋文化為源頭,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吸取和融匯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漸形成自身獨有的特點。嶺南文化務實、開放、相容、創新。在近代,嶺南得風氣之先,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津樑。嶺南的文學藝術雅俗並茂,嶺南畫派、粵劇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嶺南民俗與嶺南飲食,馳譽海內外。
廣東省和廣州市政府向來重視本土優秀文化的保護和弘揚。廣州電視台、廣州電台從建台至今一直採用粵語和普通話相結合的播音方式,充分彰顯了嶺南地方特色,深受珠三角公眾歡迎。廣東多年以來一直大力推動粵劇事業的發展,投入大量資金,翻新改造粵劇劇場。在粵港澳三地的共同努力下,去年粵劇成功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州歷來重視對嶺南文化遺存的保護和發掘,廣州今年展開「嶺南文化十大名片」活動,辛亥革命紀念館、南海神廟、廣州騎樓、南越國遺址、廣繡、陳家祠等多項進入20個候選文化名片名單。
「中國氣派、嶺南風格、廣東特色」
本人2008年曾在廣東省政協提出有關廣東應建「世界文化工廠」的提案,該提案建議:「珠三角作為『世界工廠』的核心,結構上主要倚重傳統產業特別是製造業,文化產業比重較小,出口狀況更不樂觀。廣東省應盡快啟動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產品的出口,使『世界工廠』供應世界的,不再僅僅是傳統製造業產品,而更多的是文化創意產品。消除文化貿易赤字,讓中國盡快由製造業產品出口大國,轉變成文化產品出口大國,是廣東省責無旁貸的歷史任務。」提案所呼籲的廣東應弘揚本土文化,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思想,具有一定普遍性,受到廣東省重視。不久前閉幕的省委十屆七次全會明確提出,要把廣東建設成為文化強省,形成具有「中國氣派、嶺南風格、廣東特色」的文化體系,為廣東文化產業的發展勾勒出一幅藍圖,10年後,全省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超過80000億元,佔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為實現此目標,2011-2015年,廣東省將投入250億元以上,用於支持文化強省建設。
廣州市有政協委員提出增加普通話的電視節目時段,以推動和擴大亞運會的宣傳,這是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的具體體現。政協積極建言獻策是民主政治的體現,但並非等於政府的政策。廣州電視台已表示,該台從未有計劃要全部取消粵語播音,仍一如既往使用「普通話、粵語並重,以粵語為主」的播出方式。改革開放30多年來,多數廣州人都能熟練運用普通話;另一方面,越來越多外地人也積極學說粵語。普通話和粵語相互交融、熱愛普通話熱愛粵語,已經成為一道展現廣州多元文化與包容精神的獨特風景。可見,「推普廢粵」是徹頭徹尾的偽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