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揚清激濁:香港競爭力弱化問題不容忽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7-31]     我要評論

楊孫西

 中國社科院日前發佈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香港排名雖較前次上升1位至第10名,但競爭優勢卻在不斷縮減,發展速度落後於許多城市,這敲響了本港競爭力弱化的警鐘。反觀新加坡經濟增長競爭力大幅提高,以及上海綜合競爭力快速提升,本港確應保持高度危機感,善用在大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和兩岸四地經濟融合中的優勢,勵精圖治籌謀發展,避免在激烈競爭中被淘汰。

缺乏新經濟增長點乃最大問題

 在這次調查中,上海及北京的排名均較上年急升了九位,而在全球經濟增長前十名的城市,內地就佔了9席。去年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已顯示在分項排名中,香港的增長競爭力最低,排在全國第288名。本港的綜合競爭力被其他城市不斷追逼或超過,是不容忽視的。本港長期未能解決經濟單一化、產業空洞化的問題,經濟轉型遲遲未見成效。上海已計劃在2020年發展成國際金融及物流中心,屆時本港的競爭優勢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業界人士認為,香港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所以儘管在金融海嘯後經濟出現反彈,但主要因股市樓市的飆升所致,而且本港偏重金融的產業結構,缺乏抗逆能力,令本港經濟經常大起大落。新加坡、韓國和台灣等周邊地區,在金融海嘯後競爭力迅速恢復和增長,主因是發展多元化的產業。新加坡大舉發展生物科技、藥物產業,令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將擴張13%至15%;韓國、台灣同樣有具優勢的高增值製造業,為經濟提供強勁增長力。比較起來,這些地區的政府都有長遠的經濟發展規劃。面對競爭力弱化這一關乎香港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香港確應加快進行較深入的研究和提出對策。

提高競爭力需加快粵港融合

 事實上,本港具備背靠內地的有利條件,有完善的金融及法治制度,這些都是其他地區可望而不可及的優勢,關鍵是本港必須善加利用。特區政府應藉著現時政制爭拗淡出的有利時機,集中精力研究經濟發展問題,落實具體措施支持六大優勢產業發展,加快粵港融合,擴大本港經濟腹地。同時,也要鞏固金融等支柱產業的優勢,擴大本港的人民幣業務,做到強勢更強,優勢更優,保持本港的領先地位。學者認為,在城市競爭力排名中,香港雖然較上海、北京等內地大城市的排名高出許多,但內地城市規模大,有條件作進一步發展,而香港本地的可發展空間卻十分有限,若要維持競爭力,需要與珠三角融合,藉此擴大經濟體的規模,才能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應該看到,國家優化經濟結構,就為香港服務業提供良機。香港服務業在一些領域具國際優勢,可為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起推動作用。從區域經濟合作層面看,珠三角地區經濟融合蘊含巨大發展潛力。總理的報告提出,「要認真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積極推進港珠澳大橋等大型跨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珠海橫琴島開發,深化粵港澳合作,密切內地與港澳的經濟聯繫」。隨著《珠三角地區發展規劃綱要》和《框架協定》的頒布及制定,與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大型跨境基礎設施的建設,相信整個大珠三角地區新格局將會形成,重要的是香港應及時地把握機遇。須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香港要有危機感和緊迫感。

兩地合作進行產業重組創新

 按照總理溫家寶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要求,國家將繼續推進重點產業振興,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促進中小企發展,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國家的機遇,亦是香港的機遇。總理的報告提及「支持香港鞏固並提升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發展優勢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香港經濟發展帶來了啟示。應該看到,香港一直以出口模式作為經濟主導。世界消費量的減少和美國的保護主義抬頭,迫使香港一定要進行經濟格局的轉型。筆者在全國政協第十一屆三次會議上曾呈交一份提案,建議中央挑選適合在香港發展的高技術產業的龍頭企業專案入駐香港,以加強兩地科技創新整合,促進以行業龍頭企業為核心的產業對接,共同進行產業重組創新。

 眾所周知,2008年9月爆發的百年一遇國際金融危機,導致了全球經濟特別是主要經濟體呈現負增長,全球貿易遭到沉重打擊。但也使全球經濟格局出現了一次大調整、大重組。總的來看,後危機時代除了要積極應對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握這場危機帶來的機遇,使得在危機真正過去以後我們的綜合國力能夠上一個或者幾個大台階。首先,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帶來了難得的機遇。由於外需大幅萎縮,為保持經濟增長,必須擴大內需才能彌補外需下降的影響,這就為調整內外需關係帶來了契機。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在國家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將大有用武之地。

相關新聞
揚清激濁:香港競爭力弱化問題不容忽視 (2010-07-31)
李柱銘的親美路線 (2010-07-31)
世紀風雲:社會轉型期:呼喚公民的個人良知 (2010-07-31)
東張西望:堅決反對日本介入南海 (2010-07-31)
民主黨與民協整合 不太可能 (2010-07-31)
以語言問題挑動對抗別有用心 (2010-07-30)
冷眼向洋:下一個十年 中美博弈關鍵時期 (2010-07-30)
港人對核電宜有正確認識 (2010-07-30)
日本再衝「無核三原則」為哪般? (2010-07-30)
書生意氣:豪宅繼續帶動樓市上升 (2010-07-30)
日本「策略大師」大前研一給大中華經濟把脈 (2010-07-30)
神秘的青藏高原之旅 (2010-07-30)
志強時評:從「推普廢粵」風波談粵語價值 (2010-07-29)
美國因素令軍事戰略威懾四起 (2010-07-29)
民筆聊生:再論港鐵不公平薪酬制度 (2010-07-29)
雪泥鴻爪:攜手行善 共襄善舉 (2010-07-29)
明辨是非:八達通罔顧企業社會責任 (2010-07-29)
來論:信言不美「門前雪」 強政勵治有期待 (2010-07-28)
社民連行委補選再掀權鬥 (2010-07-28)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難以建立的癥結 (2010-07-28)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