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明 立法會議員
2010年下半年起,香港市民開始無奈地感受到加價的壓力。就公共交通工具而言,六月份,港鐵公司增加票價,平均加幅為2.05%;到了七月底,西區海底隧道宣佈加價,加幅由1元(電單車)至13元(雙層巴士)不等,私家車新收費由45元加至50元、的士由40元加至45元,而雙層巴士和小型貨車的收費亦分別加至128元及60元。正當廣大市民,尤其是基層的勞苦大眾及打工仔女,苦思如何減少消費、勒緊皮帶,以應付港鐵及西隧浪接浪的加價時,九龍巴士公司聯同龍運巴士公司火上加油,向運輸署遞交加價申請,加幅分別為8.6%及7.4%,即平均每程加幅為五角及八角左右。
筆者關心上述加價對普羅大眾生活產生的影響,同時擔心港鐵及西隧的加價決定會造成加價風氣。以西隧加價為例,其影響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筆者從報章上得知,八條途經西隧的小巴線,包括荃灣到中上環及元朗到銅鑼灣,正研究是否加價。若最終該數條小巴線基於成本上升而加價,毫無疑問,首當其衝的會是乘客及消費者。可是,在市民收入未見明顯增長時,各項支出卻不斷上升,基層市民生活更是百上加斤。
事實上,隧道是一項基礎建設,理應為市民服務、為百姓提供更多便利。在制訂收費策略及調整收費水平時,也應顧及市民的消費和承擔能力。如果本地主要交通幹道的擁有權都落在私人公司手中,私人公司勢以商業原則及利潤極大化作為主要目標,這有機會增加各交通幹道使用者的開支負擔和財政壓力,造成不合大眾期望的現象。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可在主要交通幹道的擁有權、暢順程度和調整收費的議題上扮演更主動及重要的角色,例如積極著手研究東隧的專營權在2016年屆滿時收回擁有權,同時購回西隧擁有權,並成立隧道及橋樑管理局,解決主要交通幹道的擠塞問題,平衡各條過海隧道的交通流量,控制各橋隧收費,以符合市民的期望和承擔能力。
每天乘客量達270萬的九巴及龍巴亦申請加價。上述兩間巴士公司「開天殺價」,然後政府「落地還錢」的做法,實在令人側目。如果政府批准它們加價,普羅市民將何去何從?港鐵加價,民眾已委曲求全,耐心考慮除了鐵路以外,還可乘搭甚麼交通工具;現在,九巴加價,市民怨聲載道,繼尋找鐵路的代替品後,又要再進行搜索。小巴又如何?對不起,小巴同樣正在研究是否加價。加風四起,民眾被迫「安坐家中」,齊齊做個電車男女;滿腹牢騷又無可奈何,敢怒而不敢言;直至忍無可忍、不吐不快,別無選擇下,只好對著電視大聲指罵,盼望互動的則可打上電台「烽煙」。
公共交通工具加價影響深遠,筆者及各民主黨黨友曾提出過不少紓緩加價壓力的方法,針對港鐵加價的票價穩定基金就是一例。筆者忠告政府必須顧及民眾容忍限度和承受能力有限,在市民入息未見改善下,避免加風熾熱,令通脹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