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志強時評:國家褒揚「阿福精神」意義重大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8-23]     我要評論

楊志強 香港工商專聯會會長

 國家褒揚阿福,不僅肯定阿福的義舉,同時也是充分肯定廣大港人所體現的香港精神。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不僅是物質文明的進步,也包括精神文明的進步,阿福的壯舉為前行中的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為表彰港人黃福榮捨己救人的英勇事跡,國務院決定向其追授「抗震救災捨己救人傑出義工」榮譽稱號。表彰英勇犧牲的香港義工黃福榮的儀式,8月20日在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舉行,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代表國務院宣讀表彰決定,追授黃福榮「抗震救災捨己救人傑出義工」稱號,並向黃福榮親屬頒授獎章和證書。尹蔚民在表彰儀式前會見黃福榮家屬,讚揚黃福榮的義舉彰顯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義工精神,體現了善良、堅毅、博愛的香港精神,是大家學習的榜樣。行政長官曾蔭權在致辭中表示,黃福榮能夠受此榮譽,是對他無私奉獻精神的肯定及讚許,值得港人驕傲。他又代表黃福榮家人,向中央政府致謝,感謝中央政府對香港居民的肯定。國家褒揚阿福,不僅肯定阿福的義舉,同時也是充分肯定廣大港人所體現的香港精神。

肯定阿福義舉 體現香港精神

 香港精神是一種刻苦耐勞、勤奮拚搏、開拓進取、靈活應變、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一種信念,一種動力,是香港長盛不衰的力量之源。許多老一代的香港人身無分文,白手起家,發揮聰明才智,歷盡千辛萬苦,創造了今天的輝煌業績。香港精神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內涵。一九七三年,香港系列電視劇《獅子山下》一經播出,在社會上便產生廣泛的共鳴。一曲《獅子山下》唱盡香港人的歷經艱苦、自強不息,也唱出香港能夠從一個小漁村成為世界大都會的奧秘。從此,「獅子山下」便成為香港精神的圖騰,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維繫香港人的精神紐帶。而隨著時代發展,香港精神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港人與內地同胞守望相助、相濡以沫的友愛互助精神,為香港精神增添了濃墨重彩、感人至深的新篇章。「阿福精神」,就賦予香港精神新的內涵。阿福是一個普通的貨櫃車司機,一個熱情而又執著的義工。只要同胞有難,他都傾力相助,義無反顧。91年華東水災,他放下工作為災區籌款;02年為給中華骨髓庫募捐,他從香港步行到北京沿途宣傳;08年汶川大地震,他趕到災區幫助搶運賑災物資;青海玉樹地震發生時,他正利用假期在當地孤兒院擔任義工,本已脫險的他,在發現有人被困在倒塌建築物後毅然折返,冒險救出3名孤兒和1名教師,自己卻在餘震中不幸罹難。阿福的生命縱已逝去,但他永遠在傳遞著一種普世的崇高精神,這就是義工精神。

 義工文化在香港發展已有百多年的歷史,早期以中國傳統慈善團體和基督教及其附屬組織的形式存在,宣揚愛心,扶危濟困,在完全非政府的狀態下自然發展。據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提供的數據,截至今年2月,香港已有1983個不同性質的註冊慈善團體,共有超過88.5萬人登記成為義工。而在美國,超過百分之五十的人口參與義務工作,四分之三的美國公民經常捐款,每個家庭的平均捐款達1000美元。對於大多數美國人,尤其是不富裕的人來說,金錢捐獻的數目可能不大,但他們卻以另外一種方式奉獻社會:捐出時間,也就是做義工。這幾年美國人的慈善捐款每年在3,000億美元左右,加上義工價值,達到4,700億美元,可見義工文化在美國之普及。簡單說「無私奉獻」,並不能解釋香港乃至西方的義工文化。西方義工起源的重要概念建基於羅馬時代的博愛精神和基督教的宗教責任及救贖觀念,透過義務工作表現出人性的愛及弘揚宗教的善性。義工文化是個體生命自覺的一個表現,人在尋求個體價值及自我認同的過程中,才會真正產生對社會的責任感以及對他人的同情心。

阿福壯舉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內地的情況有所相同,儘管內地擁有源遠流長的傳統慈善文化資源,但是非政府慈善組織和行為的恢復,也才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情。直到現在,NGO的發展仍受到嚴格限制。內地義務工作的一個主要特點,是大部分義工服務組織及服務都由政府和半政府機構創辦,服務具有較濃的官方色彩。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某種意義上取決於社會的發育程度,取決於包括志願者及其志願者組織在內的各種社會組織的發育程度。沒有日常化的公民社會,就沒有真正的義工。

 阿福的義舉對大陸的義工、志願者工作具有深刻的標本意義。國務院追授黃福榮「抗震救災捨己救人傑出義工」榮譽稱號,對推動內地完全出於自願和義務追求的義工文化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對內地而言,黃福榮的義舉更值得每一個公民學習、效仿。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不僅是物質文明的進步,也包括精神文明的進步,阿福的壯舉為前行中的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相關新聞
指點江山:政改後進行房改 兩個市場要分開 (2010-08-23)
志強時評:國家褒揚「阿福精神」意義重大 (2010-08-23)
解惑篇:不應刻意歪曲他人觀點 (2010-08-23)
冷眼向洋:騰飛天津 風雲際會 (2010-08-23)
頂天立地:香港法制的三大弊端 (2010-08-23)
田園快語:提早發放書簿津貼 (2010-08-23)
完善普通科門診預約 (2010-08-23)
止戈為武:解放軍演習宣示護國維和決心 (2010-08-21)
解惑篇:對郝鐵川學術演講的解讀 (2010-08-21)
書生意氣:余若薇破壞法治 (2010-08-21)
警惕西方預設的GDP陷阱 (2010-08-21)
「溫和派」辨析 (2010-08-21)
綠色國民生產總值 (2010-08-21)
余若薇的「藐視論」損法治信心 (2010-08-20)
中國面對霸權的本能性自主 (2010-08-20)
西九色彩斑斕的藍圖 (2010-08-20)
化解樓價高企需有通盤規劃 (2010-08-19) (圖)
中國GDP世界第二的願景與挑戰 (2010-08-19)
造假惡風讓美國慘吞苦果 (2010-08-19)
民筆聊生:電車工潮中的溝通與尊重 (2010-08-1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