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仲偕
本周初,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內地今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即用於量度一個國家/地區的經濟體積,數值越大經濟便越強——極有機會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系,僅次於美國。
國際社會的關注,當然是內地隨著經濟發展在國際社會的影響,或威脅。不過,正如《華爾街日報》也提到,國民生產總值的意義,其實在於我們選取當中的什麼元素來分析。
國民生產總值,簡單來說是一個經濟體系在一段時間(通常是一年)內,該地的經濟活動產生的「增加值」。一般而言,大家在分析這項數據時,會按當其時的匯率轉換後比較。上述的比較便是按匯率轉換至美元後比較的結果。
然而,另一種比較的方法,就是要顧及各地方的物價。舉例來說,一萬港元收入在香港可享受到的生活水平,與一萬港元在內地中西部物價低的省市可享受到的生活水平截然不同,於是又有了另一個比較標準,就是所謂按「購買力」(Purchasing-power parity)調節後的國民生產總值。由於內地的物價一般而言,遠低於日本,所以即使過去中國整體經濟值低於日本,但按購買力量度的國民生產總值,早已超越日本。
然而,「中國經濟強大」只不過是表象。首先,內地人口眾多,所以以「人均生產總值」計算,還只不過是發展中國家。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的數據,二零零九年內地的人均生產總值,在一百八十個地區當中排行九十八,肯定屬於「發展中國家」的行列。
內地的經濟增長看起來很不錯,但不要忘記經濟增長卻是有代價的。綠色國民生產總值(Green GDP)的概念,便是如此,即國民生產總值扣除因經濟發展而引致的資源損耗和環境降級後的實際值。如果一個國家經濟增長迅速,但卻是完全不顧對自然環境和天然資源造成的影響,不單這種經濟增長的模式無法持久,國民生活的質素也不見得會改善,違背了發展經濟改善國民生活的原意。香港近年空氣污染嚴重,嚇得一個又一個關心健康的國際級專家不是退休離港,便是婉拒到香港,便正是環境污染最終會影響經濟的例子。
很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發展初期,均是以廉價吸引外資從而帶動經濟。香港如是,內地如是。在過程中,或許因為政策法例未追得上經濟發展,或許因為低成本無法「兼顧」環保等要求,故此這些發展中國家往往因為經濟發展,而陸續出現資源被虛耗,如水源被污染、自然資源在短時間內被大量耗用、空氣污染……
綠色國民生產總值是一個非常有參考價值的指標,讓政府和市民了解經濟發展和其代價。近日,香港被一雜誌選為世界排名第五的國際城市。一個像樣的國際城市,總不成天天都滿天污染物。香港,還有內地一些已發展得不錯的省市,如深圳、上海和北京,都可以考慮計算綠色國民生產總值,即使成績未及理想,也有助政府警惕致力改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