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龍聲飛揚:施政報告青年政策兩大亮點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0-19]     我要評論

龍子明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主席

 施政報告提出一系列措施,關注青年問題。其中有兩大亮點:一是政府與青年團體等合作,進一步推動國民教育;二是透過互聯網找出邊緣和隱蔽青年,提供支援給他們。施政報告青年政策的兩大亮點,雖然不能全面幫助80後青年解決他們面對的困難,但確有助於幫助他們拓展人生出路,值得肯定。

 施政報告提出,推動國民教育是政府的既定方針,政府會與公民教育委員會、區議會、社區團體、國民教育團體和青年團體加強合作。政府會推動更多交流、考察,以及義工活動,讓香港市民,尤其年青一代,深入認識國情,加強對國民身份的認同,體會兩地同根同心、血脈相連。

推動國民教育的主力軍

 回歸以來,香港青年逐漸認識到,香港未來的發展,與國家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他們渴望更多到內地,在遊歷大好河山、美麗風光的同時,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掌握國家經濟發展的最新情況,體驗內地社會生活的風土人情,以便為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順應這個大趨勢,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下,香港與內地各省市及地區的交流團體紛紛成立,大家各自按照香港與內地對口地區,開展了形式各異、豐富多彩的交流活動,取得了豐碩成果。

 香港青少年團體是推動國民教育的主力軍,先後舉辦了多個青年交流團,深得港青的歡迎及參與,如京奧交流團令港青有機會與國民一起見證祖國的歷史性時刻;汶川交流團則令港青感受地震災民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精神。

 多位熱心人士,在過往成功推動兩岸青年交流的基礎上,去年共同發起成立「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希望以此為平台,凝聚香港所有愛國愛港青年社團的力量,全面加強和推動香港與內地、台灣、澳門(兩岸四地)之間的青年交流,讓中華青年在21世紀發揮更加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鍛煉青少年的「少年團」及「服務團」

 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了推動國民教育發展,包括撥款資助37,000個學生到內地交流,當局大部分資助一半費用,為政府與青年團體等合作進一步推動國民教育鋪好了新台階。在此基礎上,今年施政報告進一步增加學生參加內地學習及交流活動的機會。政府的目標是,學生於中、小學階段內,最少獲一次資助參加內地交流計劃,每年增加4,000多個名額,估計2015至2016年可落實目標。為準備教師日後帶團北上,當局也會資助準教師到內地參加專業研習班。

 香港整體就業情況已見改善,但青年失業率仍然偏高,失業年輕化,根本原因在於香港市場規模有限,限制了青少年的發展空間。香港與內地在經濟上的不斷融合,凸顯出加深了解國情對香港青年人自身事業發展的重要性。不少香港學生畢業後有意投身內地工作,促進兩地青年交流的工作刻不容緩。結合兩地融合趨勢推動國民教育,能夠增強香港青少年對國家和自己前途的信心,拓展他們的理想和事業。

 政府亦計劃在明年成立「醫療輔助隊少年團」及「香港青年服務團」。「醫療輔助隊少年團」的目標則是鼓勵12至17歲的青少年透過參與群體和訓練,學習有用技能和培育領導才能,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責任感、自律和服務精神。「香港青年服務團」,招募及資助18至29歲青年到內地做義工,到貧困地區,提供教育、衛生、環保等知識訓練。服務時間由6至12個月,除包往返交通費,每月每人可獲約3,000元生活費。資助金額會就不同地區生活水平再有調整。至於工種,要視乎服務對象,但工種包括教書、衛生等,而計劃預計為期兩年,名額共100個。成立「香港青年服務團」,可鍛煉年輕人,令他們不會驕生慣養,養成助人精神,以及對內地多一份感情。

網上青年工作試驗計劃意義重大

 青少年面對失業失學等「雙失」壓力,只懂上網,不願面對外界,變成「隱蔽青年」,成為近年香港社會一個新現象,受到社會關注。施政報告提出,因應青年人生活模式的轉變,特區政府將透過「獎券基金」撥款,推行網上青年工作試驗計劃,透過網際網絡接觸有需要的青少年,特別是邊緣及隱蔽青年,以便適時提供支援。

 在現代互聯網社會中,網絡已成為「80、90後」青少年接觸社會的主要方式。網絡對青少年存在負面影響,包括不良資訊的泛濫、私隱保障、電腦入侵、資料盜用、謠言散播……等。使網絡上的青少年出現道德弱化的現象,其虛擬性使很多青少年沉溺於虛幻的網絡世界,色情信息的傳播對網上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信息污染」等。

 但是,網絡也能夠給青少年帶來積極因素:網絡的信息化特徵催生青少年的現代觀念,包括學習觀念、效率觀念、成才意識、競爭意識等;網絡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學習的廣闊校園,為青少年的成才提供了廣闊的求知空間。互聯網以它豐富的信息拓寬青少年的思路和視野,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邊緣及隱蔽青年,往往藏隱在網絡世界深處。網絡對青少年的異化導致自我封閉,疏離社會,寄情於網絡,結果網絡匿名互動使網絡交流更加缺乏真實感,使主體更加孤獨。什麼是隱蔽青年?不同的領域中有不同的意見。事實是,每個青年人隱蔽的原因都不盡相同,但他們大多在現實生活中受到挫折,於是選擇逃避社會,並透過互聯網上的互動,嘗試找回已失去的「我」。

 利用互聯網與邊緣及隱蔽青年溝通是大勢所趨,但是,什麼人在網絡上與邊緣及隱蔽青年溝通?在網上找到邊緣及隱蔽青年後什麼人與之見面輔導?這應該有適當的配套與資源配合,對此政府應認真考慮。筆者建議「獎券基金」可撥款予青少年團體,由青少年團體負責與邊緣及隱蔽青年溝通,並負責找到他們之後的見面輔導,乃至吸引他們參加青少年團體舉行的交流、考察以及義工活動,這樣有助於讓邊緣及隱蔽青年在同輩人朝氣蓬勃的感染下,迅速從邊緣及隱蔽中走出來,重新塑造積極向上的人生。

相關新聞
「一國兩制」下香港人權的進步 (2010-10-19)
龍聲飛揚:施政報告青年政策兩大亮點 (2010-10-19)
諾貝爾和平獎又砸自己的牌子 (2010-10-19)
陶君行何以敢向黃毓民開火? (2010-10-19)
田園快語:關愛基金補助扶貧 (2010-10-19)
止戈為武:中國防長越南行透露三大信息 (2010-10-19)
廿四味:《蘋果日報》造謠越多越無公信力 (2010-10-19)
諾貝爾和平獎實際上是挪威議會獎 (2010-10-18)
挪威諾委會須直面三大質疑 (2010-10-18)
全球匯率戰已不可避免 (2010-10-18)
香江透視:香港管治:困境與能力 (2010-10-18)
單刀直入:置業安居有待解決 (2010-10-18)
廿四味:黎智英李卓人的美國走卒情結 (2010-10-18)
把脈香港:從《施政報告》看青年發展機遇 (2010-10-18)
諾貝爾和平獎是西方給劉曉波的政治「犒賞」 (2010-10-16) (圖)
諾獎委員會為何淪為冷戰工具? (2010-10-16)
施政報告積極務實主力民生 (2010-10-16)
明辨是非:優化居屋效果待觀察 (2010-10-16)
鳴記於心:中國公眾軟實力要提升硬功夫 (2010-10-15)
成立關愛基金 實現繁榮共享 (2010-10-15)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