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震海博士 鳳凰衛視評論員
二十國領袖峰會之前,英國首相卡梅倫率領一個超大規模的代表團訪華。胡錦濤主席在會見卡梅倫時,稱他是「英國兩百年歷史上最年輕的首相」。確實,卡梅倫在大選中勝出,既出乎許多人的意料,同時也折射出英國政治結構中一些深層的東西。
聯合政府折射大黨困境
英國政權易手,首相白高敦宣佈辭職,而在大選中取得最多議席的保守黨,經過五日的談判成功與自由民主黨達成協議,籌組新政府。保守黨黨魁卡梅倫覲見英女王後,獲委任為新首相,他隨即入主倫敦唐寧街10號。現年43歲的卡梅倫由此成為英國近200年來最年輕的首相。
英國此次大選驚心動魄,主要由於早在大選開始前,人們就有預感,由白高敦領導的工黨很可能失利。大選後最終也證明了這一點。但從選票的情況來看,工黨和保守黨選後實際上都未能獲得絕對多數,因此在五天的時間裡兩黨處於膠著狀態,各自與小黨展開組閣談判。但最終白高敦還是不敵卡梅倫,宣佈辭職。
白高敦的這一知所進退的風度,使得之前被輿論一路詬病的形象立時高大起來,因為若白高敦繼續不服輸而與卡梅倫處於長期膠著狀態,那麼最終受損的無疑將是英國的國民和整個國家利益。就這一點而言,雖敗猶榮的白高敦似乎可與五年前同樣在大選後與默克爾處於膠著狀態的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相提並論。2005年,德國時任總理施羅德由於難以推進其「2010改革」方案而毅然決定提前大選,但在是年九月的大選中,施羅德領導的社民黨與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卻不分上下,膠著狀態持續了一個多月,最終還是以施羅德的知所進退而告終。
無論是五年前的德國大選還是今年的英國大選,都顯示了一個值得嚴肅注意的事實,即:在當今西方民主政體中,越來越多的大黨無法獲得絕對多數而單獨組閣執政,而必須依賴於與某一小黨組成聯合政府。今年英國大選中,所謂的「懸浮議會」(Hung Parlament)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詞,意指某一大黨因無法在議會中獲得絕對多數而被迫與某一小黨聯合執政。在英國當代歷史上,較少出現聯合執政的情形,因此所謂的「懸浮議會」才引起人們的注意、焦慮乃至恐慌;甚至有人說,英國兩大黨的時代將就此結束。但跨越英倫三島範圍,從歐洲大陸的情況來看,聯合政府則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以德國為例,戰後德國歷史幾乎是一部聯合執政的歷史,絕少有某一大黨單獨執政的情況出現;甚至還有兩段時間是由議會最大的兩個執政——社民黨和基民盟組成所謂的「大聯合政府」。從民主監督機制的角度看,「大聯合政府」是最危險的情形,因為它將導致議會內的其他小黨對兩大黨完全不具備牽制能力。
大黨困境與如何看西方民主
各大政黨均無法獲得絕對多數的局面,其實折射了西方社會和民主政體發展到高級階段的深層困惑。在民主的早期階段,各大政黨均富有較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各大政黨綱領和界限,涇渭分明。但隨著民主的日漸成熟和現代化的不斷完善,各大政黨的分歧開始縮小;尤其對左派政黨而言,當原先寫在其旗幟上的社會公平正義的口號逐漸實現的時候,這些政黨也就開始逐漸使自己在現有的資本主義體制中成為多餘。因此,二戰後德國社民黨在1959年通過《哥德斯堡綱領》完成了其歷史性的轉型。
由於種種原因,英國兩大黨此次受到的衝擊,只不過是在重複歐陸其他國家早已有過的路程而已,只不過對英國而言這是一次新的衝擊。從亞洲地區早期民主的角度來看,歐洲兩大政黨均無法獲得絕對多數,既折射了民主的困惑,另一方面也折射了民主進入成熟階段後的新特點和新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