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鳴記於心:港台關係突破 港府要積極行動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2-23]     我要評論

紀碩鳴 資深傳媒人

 香港的特殊政治制度和回歸後「一國兩制」取得的成就,不僅令其可以繼續成為兩岸互動的橋樑,還可以展示「一國兩制」的示範作用。如果香港對台不進一步開放,沒有更多的港台交流,不讓台灣人士自由出入香港了解情況,這樣的「武功」都會被廢棄。港府積極推動,港台加強交流,並展示主動性,讓台灣和香港相互更有信任感,更有依賴性,更有雙贏的基礎,香港的中介角色不僅不會削弱,而且還會增強。關鍵是港府要積極去做。

 相比兩岸互動頻密、「陳江會」不斷登場,港台間交流互動不足的狀況卻一直沒有改變,香港也不斷遭到港台關係落後兩岸關係的批評。雖然自今年5月香港和台灣相繼成立了港台間對等的香港「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和台灣的「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等交流機構,8月,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亦首度以「協進會」榮譽主席身份率團訪台,被媒體稱作開啟了港台關係的新里程。然而,8月以後,港台兩地間鮮有交流互動的新聞,港台關係依然沒有新溫度。

 事實上,儘管兩岸關係日益融洽,兩岸直航也令過境香港的台客減少,但這並沒有因此影響港台往來。資料顯示,2008年,台港兩地的貿易總額達到2470億港元,佔香港整體貿易額的4.2%,香港對台灣的整體出口額為549億港元。台灣是香港的第5大貿易夥伴,台灣並且是香港第6大的出口市場。而台港兩地旅遊交流更是走俏,持續升溫,每年訪問台灣的香港旅客達80萬,到訪香港的台灣旅客約250萬人次。但政府間的互動卻一直難有突破。

改善兩地關係 台灣比香港積極

 相比之下,改善兩地關係,台灣比香港要積極得多,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訪港拜會特首曾蔭權,雙方都有升溫港台關係的意願;台灣立法院副院長曾永權訪問香港,為推動台港交流探索新路,也得到曾蔭權的正面回應。最近,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董事長林振國率領多達40多人的大型交流團首度訪港,陸委會港澳處處長朱曦亦隨團訪港。訪問團除拜會港府相關業務主管機關,會見特首曾蔭權,又與香港經貿文化界人士廣泛接觸交流,要為加快兩地交流尋找新的溫度。

 林振國滿懷期待而來,他見特首時提出了台灣急迫需要解決的駐港機構正名、香港給台灣人士入境免簽證等問題,據說得到了特首曾蔭權「讓有關部門盡快辦」的正面回應。據我所知,台灣提出的這兩個問題已是老生常談了,建議為沿用數十年、名不正言不順的「中華旅行社」正名,新名稱可以為「香港台北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港府亦可在台北設立官方機構。台灣也依承諾,在9月份宣佈給香港赴台人士更大方便,足不出戶,在網絡上便可申請簽證。而香港卻永遠還在「讓有關部門盡快辦」的階段。

 事實上港台兩地還需要很多合作的共識,港台間空運和海運的安排;金融監管和兩地的投資方面、醫療衛生方面、海關方面、教育方面、文化以及共同打擊犯罪等都是迫切的問題。香港方面也關心,如何在台灣設立綜合辦事處。香港盡快在台北設立代表政府的綜合辦事處,有利上述問題的交流解決。但問題是,按同等原則,香港的台北辦事處,難道也叫「香港旅行社」?

港府應積極推動港台交流

 方便台灣旅客的措施其實只是舉手之勞,香港給國際上170多個國家或地區免簽證待遇,在行政上不會有多大的難度,臨近的澳門也早已實行給台灣旅客免簽待遇,各方配合得也很好,唯獨香港遲遲不開這個口。最終麻煩的不僅是台灣遊客,也是香港人。台灣駐港機構「正名」,給台灣遊客便利是港台關係正常化的重要標誌。

 港台關係不能依然在期待中,港府需要積極去推動。2008年以來,隨著國民黨在台灣重新執政,尤其是胡錦濤總書記在「12.31」講話中提出對台工作「六點意見」,兩岸關係邁出歷史性步伐,香港發展對台關係面臨全新形勢。香港如何調整角色,推動港台關係邁上新台階,並為兩岸關係發展做出更大貢獻,需要積極思考。雖然,涉台事務是國家大事,主導權在北京,但香港回歸已經十多年了,港府應該以自身「兩制」的立場向中央作更多的爭取,推動港台關係的正常化。

 香港的特殊政治制度和回歸後「一國兩制」取得的成就,不僅令其可以繼續成為兩岸互動的橋樑,還可以展示「一國兩制」的示範作用。如果香港對台不進一步開放,沒有更多的港台交流,不讓台灣人士自由出入香港了解情況,這樣的「武功」都會被廢棄。港府積極推動,港台加強交流,並展示主動性,讓台灣和香港相互更有信任感,更有依賴性,更有雙贏的基礎,香港的中介角色不僅不會削弱,而且還會增強。關鍵是港府要積極去做。

相關新聞
志強時評:社民連的道德與政治墮落說明什麼 (2010-12-23)
從政色慾腐敗 還想遏制言論 (2010-12-23)
鳴記於心:港台關係突破 港府要積極行動 (2010-12-23)
加快經濟轉型的重要啟示 (2010-12-23)
民筆聊生:建造業圖新創希望 (2010-12-23)
民進黨的「大陸熱」 (2010-12-23)
來論:吳志森充當「政治打手」 違港台持平原則 (2010-12-22)
把脈香港:裁判官阮偉明錯在哪裡? (2010-12-22)
競爭法宜深思熟慮而後立 (2010-12-22)
西方走廊:「差錢」讓英國社會危機暗湧 (2010-12-22)
人性化保育嘉咸街值得肯定 (2010-12-22)
電力公司不應「賺到盡」 (2010-12-22)
把脈香港:任亮憲醜聞凸顯社民連黨格 (2010-12-21)
如何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 (2010-12-21)
防範導遊「刀手」破壞香港旅遊業 (2010-12-21)
政經多面體:全民退休金計劃不可行 (2010-12-21)
美對華貿易逆差只是制華的工具 (2010-12-21)
反對派將申亞政治化 (2010-12-21)
區選搶位40個 公民黨無人急挖角 (2010-12-21)
指點江山:選戰話語權與價值觀 (2010-12-2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