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佩璆醫生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
早前政府統計處公布,香港7月份通脹達16年來新高,令人觸目驚心。近期私人房屋租金和豬肉價格高企,再加上旅遊開支受匯率影響而急升,導致7月份通脹率按年急升至7.9%,若撇除政府一次性的紓困措施,基本通脹率亦擴大至5.8%,創近3年新高。7.9%的通脹數字的確驚人。客觀的論者在「通脹創16年新高」的標題後多加幾個驚嘆的「!」亦絕不為過;然而,最能切身感受此實實在在生活壓力的,還是香港社會數以百萬計中低收入的打工仔。
六千元VS世代貧窮
政府公布派發的六千元來了,領取的資格亦算是惠及了最廣泛的市民。不過,現在只是剛開始登記,要現錢真正到手,還需完成一系列必要的行政程序才可以。但無論如何,此舉還是贏得了掌聲。但要持續得到市民的認同,往後一系列的行政工作,都要做好才成。
六千元確是人見人愛,而對基層市民而言,更有如及時雨。政府按目前市民的苦況特事特辦,是值得肯定的;不過,站於深受通脹之苦,背負沉重經濟壓力家庭的角度,六千元只是一個單項的紓困措施,一瞬即逝。剎那之後,點滴不留痕,基層市民的苦困還是依舊。若要真正扶貧,擺脫世代貧窮漩渦,直接派錢決不是可持續行之的好辦法!
創意扶貧的藍圖
扶貧是一項跨世代的工作,要處理社會的貧窮問題,絕不可能在三數年間達成。可是,成立於2005年的扶貧委員會已於2007年正式宣佈解散,其工作由勞工及福利局和社會福利署接手;社會企業服務則由民政事務局接手。若真是功成而身退,當然是好事;但舉目前望,扶貧路卻仍是長路漫漫。自委員會解散以來已經四年了!基層生活依然是苦,在高通脹壓迫下,他們的生活更是苦上加苦。原來扶貧委員會發揮集(官民)思廣益(基層市民)的交流意見機制不復存在了!換來的,彷彿就是一次過的六千大元和還未有正式項目出台的「關愛基金」。平心而論,這些扶助措舉都是好心做的好事,但跨出了這步以後,後續的扶貧策略究竟還有些什麼呢?香港市民實在非常期待。此外,在美元貶值連帶港元購買力的弱勢下,學者早已指出租金無甚誘因回落;進口食物價格持續走高;而普羅打工仔的薪酬增幅—即使在實施最低工資後,仍難望通脹項背。如此這般,就是香港基層生活的苦。
處理扶貧問題是困難的,但特事特辦的創意政策,該可令事半功倍。面對通脹高企的形勢,政府實在有責任全力為市民解困。除了從前針對樓市和捍衛匯率的經典「孫九招」和「任一招」外,相信管治者也要好好的使出扶貧套路,而斷不能以為扶貧問題可以「一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