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美芬 立法會議員 城大法律學院副教授
社會和傳媒因年青人當中的少數人行徑而把他們定性為只懂激進、搞事的一群,令僱主有所顧忌而不敢聘用。其實不少80後都是有夢想、有理性的人,正如獲獎港產片《桃姐》以媽姐為題材,宣揚家庭傭工的重要一樣,僱主應給予年青人就業和學習的機會,讓其對公司建立起歸屬感,同時汲取工作經驗,有利企業及社會的發展,達致「雙贏」。
統計處最新發表的數據顯示,本港整體失業率下降至3.4%的新低點,但「80後、90後」的失業情況卻相反加劇︰15-19歲群組的青少年失業率為19%,20-24歲青少年的失業率則為10%,並有持續上升的趨勢。這兩個群組的失業率明顯比其他群組的失業率高出很多,反映出青少年失業問題可能另有原因,政府若要降低青少年的失業率,除了增加合適的職位供應外,還需重建他們的就業信心。
青少年失業率高,社會上有不少人會歸咎於新一代的青少年「心頭高」、「揀工做」又「唔捱得苦」,所以導致失業。筆者記得2009年初正值金融海嘯,失業率高企,當年的《預算案》推出一項名為「大學畢業生實習計劃」,鼓勵老闆聘請大學畢業生,由政府資助二千元,僱主最少也出工資二千元,原意是希望為畢業生爭取工作經驗;當年有部分大學生示威指四千元工資過低,一度令計劃陷入政治爭議當中,同時間又有另一批副學士畢業生卻批評計劃未有涵蓋他們。筆者認為,青少年失業率較其他群組為高,必須深入研究原因。一些僱主指出,部分剛畢業的青少年急功近利,不願意由低層做起,或對薪金要求太高,不切實際,很多寧願賦閒在家做「宅男宅女」。也有僱主指部分青少年抱著「騎牛搵馬」的心態工作,每份工做兩個月便跳槽,搵夠錢先休息一會,再找過另一份工作,令很多僱主沒信心聘請剛畢業的年輕人。
缺乏工作滿足感
雖然部分青少年的工作態度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但我認為,15-24歲群組的青少年長期失業率皆超過一成,除了是部分人自身的問題外,政府和上一輩人應以包容的心,積極探究背後因素,對症下藥。事實上,今日社會上的情況已經與昔日不同,隨著大學教育不斷普及,畢業生人數大增,大學生不再是「天之驕子」,搵工也要經過激烈競爭;其次本港社會日益兩極化,中層職位減少,青年即使多努力工作,要向上爬也很困難;再者香港的產業過於單一,只有金融和地產業的發展機會較多,讀文科或藝術出身的同學要找到理想工作並不容易。至於想創業的,面對著連鎖式集團成行成市,幾乎涵蓋各行各業,要創一番事業也不容易。所以,我們在要求青少年改善工作態度的同時,也應該重建他們對就業的信心及滿足感,給他們一個看得見的前景。
社會對各工種應予肯定
筆者認為,要提升青少年的工作信心及滿足感,香港社會必須全城合作。政府方面,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一味只靠撥款創造一些低技術臨時職位去「整靚」青少年失業率,例如什麼康樂助理、臨時活動助理、統計員等;因為這些工種只屬臨時性質,未能讓青少年學以致用,或感到有前途有出路;久而久之,他們便會萌生放棄工作的念頭。政府真正應該做的,是擴闊香港的產業範疇,不要再只著重於金融、地產、醫療和商貿,應該開拓更多適合年輕人發揮的行業,例如文化藝術、動漫畫、電玩軟件設計、體育運動、創意科技等,讓青少年有意慾去投身這些行業工作,發揮自己的專長和興趣。又例如日後的西九文化區,也應盡量提供機會給青少年發揮藝術才能,讓青少年成為文化區的真正主人。唯有從政策層面拓闊青少年的就業空間,提高其就業興趣,才能真正減低該群組的失業率。另一方面,對於那些希望創業但欠缺資金的青年,在經過仔細審查其計劃可行後,也應研究提供免息貸款甚至資助。
不少「80後」曾向筆者表示,社會和傳媒因他們當中的少數人行徑而把他們這輩人定性為只懂激進、搞事的一群,令僱主往往有所顧忌而不敢聘用。但其實筆者認識的不少80後都是有夢想、有理性的人,僱主應給予他們就業和學習的機會,讓其對公司建立起歸屬感,同時汲取工作經驗。而企業們對給予剛畢業青少年的薪金也應在合理水平,要知道員工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給予他們合理的報酬,讓青少年僱員忠心和努力工作,對公司的發展有利,更可達致「雙贏」。
技術學科應予高度肯定
學校方面所要負起的角色就更重要。現時不少中學的教育只著重應付公開考試,如何取得好成績升上大學等等;但對於那些不適合向學術發展的學生,卻沒有因材施教,或協助他們在完成中學課程後如何提升競爭力去搵工。現今大部分官津中學的課程多著重於學術方面,學生畢業後學到的知識,較難利用於職場上;相反,不少新成立的直資學校已積極開辦更多實用性的學科,例如廚藝、體育、視覺藝術、時裝設計、繪畫、音樂、建造業等,這些實用性高的學科對學生畢業後工作有實質作用,可惜能夠入讀直資中學的同學始終是少數。這方面政府應該學習直資學校的課程革新,鼓勵傳統官津校引入更多實用學科,以提升畢業生的競爭能力,令一些沒興趣向學術發展的15-19歲青少年更容易投身職場。此外,學校也應向學生灌輸正確的工作態度,不要急功近利,應一步一腳印的走出自己的事業青雲路。行行出狀元,例如早年不少日本電影曾以「電梯服務員」為題材,向社會宣揚他們的重要性;韓片《大長今》也曾用廚師做主題;港產片《桃姐》則以媽姐為題材,宣揚家庭傭工的重要!
家庭方面,父母對子女的關懷固然重要,對於剛中學畢業或大學畢業的青少年,應予以鼓勵和關心,不應太計較他們初期賺錢較少,職位較低;更不應將子女與一些「畢業賺大錢」的人比較,以免損害他們的工作信心。
青少年失業率高有其獨特情況和原因,單靠政府盲目增加空缺未必能對症下藥,這從近幾季整體失業率不斷下降、但青少年階層失業率卻不降反升可以得知。要解決問題,真正關鍵是社會要承認不同階層的工種,政府應拍一些正面的電視劇集,推廣一些一直不受重視的工作如廚師、建築工人、理髮師等在社會上的重要性,鼓勵年青人在各行各業發揮所長,重建起青少年的就業「興趣」和「信心」,讓他們感受到職業有前景,這才是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