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剛
「轉基因」食品來自轉基因作物或禽畜,人們爭論這些食品對身體健康有無壞影響,甚至恐怕它們會遺害後代甚至滅絕種群,談虎色變。
平心而論,目前人們對「轉基因」生物體還不十分清楚是怎麼一回事,所以,聽到「轉基因」,尤其是其效能竟然是神乎其技就不免更加憂心忡忡,多一事倒不如少一事,不要沾這些「不可知」的事倒樂得心安理得。我國的農作物(尤其是水稻與小麥)發展與十三億國民溫飽相依,當然對「轉基因」作物十分重視。為了認識這科學技能客觀地評價其作用,2001年10月,華中農業大學的張啟發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以「基因科技知識」為題給當時的國家領導人朱鎔基、李嵐清等上課,讓他們對新鮮事物也有所認識。
培育轉基因農作物須經嚴格科學程序
要談「轉基因」,首先要看看基因是什麼。
生物體的性狀是如何傳給下一代?「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以細胞遺傳學觀點研究性狀遺傳的科學家注意到主導遺傳的物質是在細胞內,這一派的開山鼻祖是孟德爾(Gregor Mendel)和摩爾根(Thomas Morgan),然後經屈臣和紀歷(James Watson & Francis Crick)的經典DNA結構雙螺旋模型的發現,遺傳物質研究不斷深化,已經證實了性狀遺傳是由「轉基」攜帶,它們是有遺傳信息的DNA序列,這些序列組成染色體,它們在體細胞內成對存在,人類有23對,上面載有3萬-3.5萬個基因;果蠅只有8對,而且體形小、性成熟期短,所以遺傳學家喜歡用它作為研究材料。一項有趣的新聞報道:最近舉行的2011年邵逸夫獎其中的「生命科學與醫學」得獎者花了15年研究果蠅的一種基因突變,發現其對免疫力有影響,從而推論人體也可能有相似系統。頒獎會後有採訪者問他為什麼對小小果蠅研究了15年?他苦笑答曰:「我們好像來自兩個不同的世界。」遺傳研究者確實對果蠅十分鍾情。
基因和DNA如何傳遞遺傳信息的研究仍在不斷發展,內容相當複雜,不能在此贅述,只就有關「轉基因」這一點簡單描述一下:現代科技已經可以把某些生物的基因圖譜的序列和框架繪製分析,甚至知道了某一基因傳遞什麼信息,進而又有技術可以把這段DNA剪下來「嫁接」到別的DNA鏈上。這種「嫁接」甚至不限於植物或動物之間,例如:可以將細菌的一些特性,通過基因剪割和轉嫁放到植物上去。於是,遺傳育種工作者可以通過基因轉移培育出抗蟲、抗病、抗倒伏、高產、高質的水稻等等「轉基因」作物。當然這種培育過程決不是一蹴而成,首先是對植物的基因進行研究,選擇對象,進行轉接,再通過栽培選擇,鑑定核準才能推廣。這一連串有系統有步驟的過程是嚴格的和有科學根據的,以我國為例,有專責機構負責進行,並不能貿然進行大田推廣。有報道說某些農田已發現了「轉基因」作物,這極有可能是由於監管的疏忽所致。有些不法商人把未經審核的轉基因作物種子賣出去,而農民亦因為它們具有優良性狀,所以樂得栽培,卻不知道這是違反了轉基因作物研究和推廣的法例。
發展轉基因作物是大勢所趨
復旦大學教授、國際生物安全研究學會主席盧寶榮和上海交大教授、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標準化委員會委員張大兵等專家最近表示:我國具備檢測轉基因食品的先進技術,對其進口、銷售嚴格監管,其安全有嚴格保障。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家祥院士和華中農業大學校長張啟發院士都是轉基因專家和支持者,他們都認為轉基因動植物對人類會作出貢獻,而且實際上他們亦已培育出很有前途的轉基因作物。
半世紀前,育種工作者沒有轉基因科學的指導,農作物的品種改良主要靠自然突變和基因重組然後加以選擇培育進行。以水稻為例:廣東省潮汕產區農民洪群英昆仲發現水稻南特16號田中有不倒伏的矮桿植株,把它選出加以培育成「矮腳南特」。俟後,育種工作者便把矮稈品種定為抗倒伏的方向,育成了多個品系。近年譽滿全球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利用雜交引導水稻基因重組,從而進行培育選擇,再進而利用優良的栽培條件,育出高產品種。這些傳統的育種方法都是在達爾文和米丘林遺傳學範疇之內,那時候,我國的分子遺傳學式微,談家楨、方宗熙等備受批判,政治滲進了科研導致遺傳育種工作受到了抑制。直至細胞遺傳學在我國復甦,基因理論和轉基因研究迅速發展並與國際接軌,這新進的育種事業蓬勃發展,在正確的領導下,應該有燦爛的前途。
轉基因育種與傳統的育種技術有兩點重要區別:(一)傳統的雜交方法只能在生物體內個體間實現基因轉移和重組,而轉基因技術則不受生物體間親緣限制;(二)傳統雜交選擇技術一般是在生物個體水平上進行,對象是整個基因組,轉移的是大量基因;不是針對某一特定基因進行選擇和操作,因此對後代的表現預見性較差,效果較不明顯。因此,可以說轉基因技術是傳統育種技術的發展和補充,兩者可以配合、取長補短、提高育種效益。據報道:最近,袁隆平院士就轉基因水稻的抗蟲性和抗除草劑性與張啟發院士進行了討論,袁院士表示:轉基因作物的發展是全球趨勢,轉基因技術的運用肯定是今後發展的方向,將常規(傳統)育種技術與分子技術相結合將使水稻育種工作如虎添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