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佩璆醫生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 過去幾年,香港社會都熱烈討論貧富懸殊問題,事實上,按堅尼系數反映,香港不同收入階層的收入分配差距情況的確懸殊,一直企於已發展地區的高水平之列。面對產業發展轉型、環球經濟市況未明,而通貨膨脹亦愈演愈烈,如此經濟前景,活於生活捉襟見肘苦況的,斷不只於社會的最基層。基層生活苦,中產收入階層亦出現所謂「中產下流」之現象,然則,過去我們所理解的「基層人口」正在擴大,需要扶助者眾。至於如何重新定義何謂「中產」,當然值得討論。不過,先解基層燃眉之急更為重要。那麼我們又該怎樣運用有限的資源,來幫助社會上最有需要的弱勢社群呢?
住屋、住屋、住屋
施政報告提出了一系列有關房屋問題的解決方案,既提出復建居屋,又就原來的「置安心」計劃作出了修訂;而今次政府的說法亦較具體,落成年期和數量都有了個大概;建屋土地在哪,亦有了個明確的闡述。除了上述的扶助市民購置房產的居屋計劃外,說實話,我更關心公屋的供應情況。雖然同是住屋問題,但一想到基層市民要迫不得已地一家數口擠於幾十呎的空間;或甚年復年的蝸居於板間劏房,我實在不能接受如此這般的居住環境,還遍存於今天的香港。租金的負擔對基層市民是一項沉重開支,換言之,香港基層生計壓力的主要來源,除了「住屋」,還是「住屋」!
增建公屋計劃是如何?
住屋與購置房產是兩碼子事。誠然,成家立室是許多市民的人生目標,但在擁有個人房產以前,市民也是有住屋需要的。雖然施政報告有提及增建公屋;而鄭汝樺局長亦在之後的傳媒訪問中,多番提及政府會在不能實現3年上樓承諾時調整供應量。但具體的計劃內容是什麼?興建公屋的土地在哪?何時落成?未來的規劃供應量是多少?市民都不明不白。個人認為,解決基層的住屋問題,遠比扶助市民置房產更重要。如果我們今天不就增建公屋計劃作出具體規劃,他朝推出計劃時,還是會與實際需求出現嚴重的時差和量差。所以,政府有需要盡快交代增建公屋計劃的具體細節,不可讓政策顯得蒙混糊塗。
緩急有先後 輕重要分清
政府亦有需要實實在在的了解不同階層市民的苦況,並善用有限的資源,調整政策的緩急輕重才對症下藥。即如,目前經濟環境未明,通脹之虎撲面來,基層與中產的所思所需,不盡相同。究竟在推出政策時孰為先孰為後呢?資源投放的輕重又要如何定奪呢?住屋問題如是,其他如教育、醫療、稅務和經濟發展等政策均如是。若妄行試圖快刀一招了,不但不能對應問題核心,還會浪費社會資源;不過,最不理想還是落得事倍而功半、好心卻壞事的冤枉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