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談「韜光養晦」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2-15]     我要評論

曾敏之

 說起「韜光養晦」,這個古典辭彙向來受人關注。古往今來是人生哲理予人以感悟的解讀。

 這個辭典可以分別詮釋。所謂韜光是有歛藏的含義。例如魏晉時代出現亂世,才俊之士多懷才自歛避禍保身,「竹林七賢」如嵇康、阮籍、向秀、劉伶、王戎、阮咸之輩,就屬於韜光的行藏。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就以「美玉韜光」的詩作比喻。養晦呢?卻是暫時隱居,待時而動了。如諸葛亮是懷管仲樂毅之才養晦於隆中,「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他不是不想有所作為,只是時機未到,躬耕南陽。直到劉備三顧相邀,才如春雷之震撼,以《隆中對》而體現他的雄才大略,創立魏、蜀、吳天下三分鼎立之勢。諸葛亮可說是養晦的典型人物,他是深諳《老子》說的「知白守黑」之道的,先是以消極的態度沉默自處,安於不與人爭,後來就如《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所形容:「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包括四海」。雖然鞠躬盡瘁,未能達成恢復漢室的志願,卻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令偉大詩人杜甫為他不勝崇敬和感傷。

 可見韜光養晦不是消極遁世的。

 宋代歷史記載王安石,說他很堅守韜光養晦之義。他曾為一位很有治世之才的邢恕惋惜,因為《宋史.邢恕傳》提到有人薦他入朝,只安排為崇文書院之職,王安石認為邢恕未能養晦待時,令大才小用了。

 說來王安石是有自知之明的,從他的政治生涯中就證明他曾歷三起三落的命運。當他於慶曆年間考取進士時,就上書於宋仁宗,請培養人才,變法革新,但不受理睬。他不氣餒,再於宋神宗朝上書,列舉各種制度的弊端,要求改革,得到支持,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從事一系列的變法改革,卻受到保守派的反對,七年罷相,八年又恢復相位,九年又罷相,出判江寧府。文豐二年復拜尚書左僕射,封荊國公,卻是最後離開朝廷,退休於金陵了。當他赴金陵途中曾吟詩記其遭遇:「經世才難就,田園路欲迷。殷勤將白髮,下馬照清溪。」已自傷白髮盈頭而歎老了。

 這是一個傑出政治家從事改革失敗的經歷,但是王安石的生平,已名標青史了。

 再看發起戊戌維新運動的康有為,也經挫折而不悔,也曾悄然養晦於西樵山故土,自承「先生歸去未應非」。他是堅持「治安一策終難上,只是江湖心未灰」的。後來「公車上書」,一逞改革的獻策,可是後來「百日維新」失敗了。論功過,歷史仍紀錄有促進改革的影響。

 上面提到的韜光養晦的人物,已具於史料了。我們不會忘記當代偉大的政治家鄧小平,他為了改變國家民族於「文革」十年造成的不幸局面,不顧一切艱危險阻,肩負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重任。他曾告誡幹部,要懂得韜光養晦的戰略決策,不與人爭,沉著應對國際國內的嚴重局勢。他三十年來旴衡世局,對外觀察利害得失,待有利而動;對內以柔克剛,循時而動。南巡一舉化解了許多紛爭,在實踐中堅毅不拔,扭轉了乾坤,為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獻出卓越的睿智和無私的革命精神,創造了富國強兵威震世界的光輝歷史。

 這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是體現韜光養晦的典範,不朽的戰略家。

相關新聞
頂天立地:成名—西方訓練出來的「惡犬」 (2011-12-15)
縱論香港:彭清華談話意涵高遠 (2011-12-15)
龍聲飛揚:錢學森對青年的啟迪影響深遠 (2011-12-15)
外交視角:中國資深外交官、前駐荷蘭、匈牙利大使朱祖壽:堅持和平發展理念 以不變應萬變 (2011-12-15) (圖)
中國日報:36條陸續有來 (2011-12-15)
反對派玩「街頭初選」四圖謀 (2011-12-15)
談「韜光養晦」 (2011-12-15)
志強時評:彭清華解讀加深港人對「挺港36條」認識 (2011-12-14)
公民黨潛水策略暫避風頭 (2011-12-14)
《蘋果日報》造假 反中反昏了腦 (2011-12-14)
廉署應徹查張達明虛報住址案 (2011-12-14)
外交視角:中國如何應對當前國際形勢帶來的挑戰 (2011-12-14)
西方走廊:美國在德班會議變「過街老鼠」 (2011-12-14)
《蘋果日報》借簡體字路牌挑撥兩地關係 (2011-12-13)
中東動盪政局中的新變化 (2011-12-13)
政經多面體:香港目前不會放鬆壓抑樓市措施 (2011-12-13)
冷眼向洋:從杜馬選舉結果看俄羅斯動向 (2011-12-13)
必須遏止內地孕婦衝急症室 (2011-12-13)
來論:「港版麥卡錫主義」鬧劇不得人心 (2011-12-13)
指點江山:批評成名的文章踩了誰的痛腳? (2011-12-12)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