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王向榮為華夏之聲題字留念。
王向榮是陝北民歌的代表人物,被譽為「陝北歌王」。他充滿激情的演唱,把陝北民歌的蒼涼厚重與高亢激昂展現得淋漓盡致,讓聽眾產生浸透肺腑、刻骨銘心的感覺,以及令陝北人感到親近的鄉土氣息,地地道道,原汁原味。
問:你曾經說過,想要唱好民歌,除了音樂天賦外,歌者還要從心裡熱愛唱歌,才能以情動人。這份情包括對土地和鄉親父老的情,以及對民族文化的情,有真情實感才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
王:陝北這一個地方的人,從古到今,一代又一代,都愛紅火、愛熱鬧。陝北人的血液裡面、骨子裡面就有這種性格。我有時候也會去研究和探討這些東西,因為這地方很艱苦、很貧窮、很落後,但正因為這種情況,形成了一代又一代的精神生活,這是人類共同的東西。
陝北人在這種極端不容易的環境中,一代一代存活過來,靠的是精神的支撐。在這種環境生存,對美好生活的慾望或期盼就更為強烈,形成了他們骨子裡面把所有東西,不管壓抑、痛苦、辛酸、苦難,都用喊唱的方式去表達,因為再沒有其它的表現模式更貼切。聽眾都很容易明白歌者要講的事情,所以就不需要像寫文章般把所有東西寫下來。況且從古到今,老百姓和農民沒有幾個識字的,有時候甚至是整代人也沒有一個識字,就算你讓他們寫,他們也寫不了。他們沒文化,只有用本土表現方式唱歌,誰也攔不住他們,而且不管甚麼場合,就算是放羊、趕牲口或上山耕種,也可以唱。唱出來後心情也就舒暢了,所以陝北民歌實際上是他們民眾唱給自己聽的,它是一種自娛自樂,也是歌者一種自然的發洩。
問:這種自娛自樂基本上成為每個陝北人血液裡面的東西了。陝北民歌由於他獨特的產生地和文化背景,就注定了它與其他民歌不同。陝北民歌大多是沉鬱、蒼涼、激昂和苦澀的,給人一種盪氣迴腸、酣暢淋漓的感覺。
王:對。比如說有一首情歌,內容是說這村子裡有一對志趣相投,從小青梅竹馬長大的情侶,可是女方父母跟她說這個窮小子再精幹也不行,你嫁過去也是受苦,所以就把那女的嫁到村外去。在這種情況下就產生了《蘭花花》、《三十里堡》及很多很多歌曲,這些歌曲都是對生活中得不到想要的東西的一種期盼和渴望。
民歌是人民自己產生的歌,傳統的民歌是老百姓自己的親身經歷,歌曲的內容是真的在這地方的一個人身上發生過的事情。沒有在這個地方生存過,沒有親身體驗這些生活經歷,你肯定唱不到位。其實歌者也並非真正想讓聽眾沉痛,但作為聽眾,需要理解歌者的經歷和他對歌曲的喜好,同樣的十個人在聽歌,有的聽眾會覺得驚心動魄、心情沉痛,有的就不會有相同感覺,為什麼呢?我想陳忠實聽後會有所感,因他是寫書的,而且他是一個地道的農民,雖然生活在西安周邊,但他是從最艱苦的年代走過來的,所以他會有感覺。人上了年紀最寶貴的是甚麼?就是自己的經驗和經歷,那是他最好的東西。
問:我們也發現現在民歌市場有很多變化,很多聽眾都喜歡看原生態的民歌表演。你會為了讓原生態的歌曲有更好的市場接受度而進行一些改變嗎?你覺得舞台上的這些藝術,和真正由民間產生的東西哪樣較好?應該保持原汁原味,還是應該多加一些技巧化和舞台化的處理呢?
王:這個問題可以分兩方面來說。對民歌的生存和發展,我想這兩方面缺一不可。首先你必須要把原生態民歌一點不落的拿過來,如果連這一點你也達不到,就不要談甚麼創作,甚麼舞台的藝術處理,我是這麼認為的。不管你說得天花亂墜,你必須把這個原生態的留下來,這個通過千錘百煉的東西,你必須先把他繼承過來,在非常明白透徹的情況下去做。簡單一點來說,這一代的年輕聽眾你要讓他接受和喜歡民歌,在最原始、最理解透徹的情況下,再讓偉大的作曲家下功夫,加入現代元素,讓古老的民歌走進年輕人的心裡,然後再走進一代一代人的心裡,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過程。火上個兩、三年就沒了,你說火甚麼呢?要火你就要在火上加火,讓它在五年、十年、以至一百年以後火得更火,這才是真正的火。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普通話台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華夏之聲聯合播出之《文化名人面對面》。節目逢星期日下午三時至四時在普通話台播放,港台網站(rthk.hk)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