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偉
粵港兩地「自駕遊」試驗計劃的第一階段,准許本港五座位或以下的私家車車主可申請一次特別配額,直接從香港駕駛私家車進入廣東省。這清楚說明下個月開始的「自駕遊」只是讓本港車主直接駕車進入內地,而非讓內地車輛進入香港。然而,《蘋果日報》卻扭曲事實,在報道及評論中故意誤導市民以為下個月內地車輛就可「無限制」進入香港,將令本港難以負擔云云。《蘋果日報》不但每日刊出大量情緒化、謾罵式的文章,抹黑「自駕遊」,而且更發表了題為《自駕遊將是孕婦潮後另一公害》的社評,危言聳聽的將「自駕遊」稱為「公害」,目的是製造社群矛盾,挑撥兩地關係,罔顧傳媒道德之餘,居心也極為險惡。
2010年4月7日,特區政府與廣東省政府簽署的《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當中提到「探索一次性臨時過境私家車安排」。終於在2011年8月23日粵港合作聯席會議第十四次會議上,港粵兩政府確定推出「自駕遊」計劃。「自駕遊」政策不但有利方便兩地車主往來,深化港粵兩地經濟、人流融合,而且對本港的經濟也有刺激作用。2010年本港就有4,880萬人次到內地旅遊,其中廣東省就已高佔93.5%;另一方面,內地人南下,從觀光旅遊到購物血拚,也趨向恆常。在粵港融合不斷加深的背景下,開放兩地車輛的「自駕遊」是大勢所趨,對兩地也有好處。《蘋果日報》等將「自駕遊」說得一無是處,顯然是沒有道理。
「自駕遊」第一階段只准港車北上
而且,下個月開始的第一階段「自駕遊」計劃,只是讓香港司機駕車進入廣東省,廣東省車輛進入本港是第二階段的事。然而,《蘋果日報》的報道及其評論文章,卻沒有交待有關的背景資料及政策內容,反而在行文中故意誤導市民,說廣東省車輛在下個月就可以「無限制」的進入本港,勢將對本港造成極大影響,這是公然的扭曲事實。現時根本不知道第二階段將於什麼時候實行,具體情況仍未清楚,《蘋果日報》怎能在事件未清楚前就全力抹黑?況且,不論最終的計劃內容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兩地有關部門都會對有關申請司機有嚴格的審批,有數量上的限制,怎可能會「無限制」湧港?
事實上,根據兩地融合大趨勢以及政策上的公平和對等,內地向本港司機開放「自駕遊」後,本港未來也應逐步開放內地車輛南下。不過,當局早已表明,在計劃第一階段實行後,須觀察一個時期,試驗一個階段,證實有效可行後,才會落實。當局也會嚴守三大準則,包括內地車輛「自駕遊」來港前,必須提交申請,兩地有關部門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申請量。而且在審批之時,當局也會控制內地車輛的廢氣排放,並要求來港的司機必須具有良好的駕駛紀錄,有關司機來港後也要遵從本港法規。怎會如《蘋果日報》所言是「無掩雞籠」,「阿豬阿狗都可以嚟」,而這些安排為什麼不見《蘋果日報》提及?固然,當局應做好相關的配套工作,減輕對本港社會的影響,但《蘋果日報》在計劃未推行之時就將其一棒打死,這並非實事求是的態度。
激化兩地矛盾 挑動民眾對立
《蘋果日報》大力抹黑「自駕遊」計劃,並非是隨意為之,聯繫其對於D&G及「雙非」孕婦湧港等事件上的炒作,甚至公然在報章上刊登帶有歧視性的廣告侮辱同胞,在編採方針以及評論上對所有推動兩地融合的政策持負面態度,將部分內地民眾的不文明行為無限放大,以大篇幅甚至是頭版刊出,等等。種種行為目的都是挑動兩地民眾的對立,激發港人對內地民眾的不滿,為反對派的選戰提供彈藥。操弄族群對立來作為選舉彈藥,在台灣歷次選舉早已屢見不鮮,民進黨幾乎每次選舉都挑起本地人及外省人的矛盾,炒作本地人被外省人損害利益的假議題,藉此大抽政治油水。現時《蘋果日報》的做法與當年民進黨的伎倆基本上是如出一轍,盡顯其險惡的用心。
不過,《蘋果日報》不斷激化兩地民眾的對立,其實是置本港利益於不顧。兩地的融合已是大勢所趨,香港未來的發展離不開內地,而中國的崛起也缺不了香港助力,任何煽動兩地民眾對立的行為,都是損害本港的核心利益。由於兩地經濟、社會發展各有不同,市民的公民素質也有差別,隨著兩地融合的深化,當中出現一些不適應以至是磨擦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兩地都應以包容、諒解的心態去解決,特別是作為社會公器的傳媒,更應發揮調和矛盾、消解分歧的作用。
然而,《蘋果日報》卻是不斷激化矛盾,甚至屢屢以扭曲事實的報道,公然造假新聞去煽動對立。這次「自駕遊」是一例,早前誣指警方的指示牌只有簡體字,但原來在旁邊就有一個以繁體字寫成的路牌又是一例,這些假新聞或有導向性的新聞,都在在說明《蘋果日報》造假已經是走火入魔,為了政治目的連基本的傳媒道德也不理會,還有何公信力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