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巍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
2011年對中日關係來講是值得記憶的一年。概括起來,一是在「撞船」事件後相對困難的條件下開局;二是在共同抵禦重大自然災害面前,彼此相互幫助,共克時艱,推動中日關係重回平穩發展軌道;三是以野田首相成功訪華,兩國領導人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達成廣泛共識,推動中日關係取得新的發展。
中日要作好鄰居好夥伴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這是兩國關係史上的一個重要年份。如何把中日友好合作推向深入,需要中日雙方攜手促進中日睦鄰友好合作,本著以下原則,使建立在互利共贏基礎上的中日「戰略互惠關係」不斷向前發展。
一是兩國要始終堅持世代友好的大方向。中日互為鄰國,鄰里之道在於「和睦」、「友愛」。從當年日本的遣唐使、遣隋使開始,兩國就開始了大規模的交流。近兩千年來,這種交流對兩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都產生了積極影響。當然這其中有過一段日本侵略中國的不幸歷史,給兩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這樣的歷史告訴我們,兩國「和則兩利、鬥則俱損」。
二是兩國要始終正確看待對方。這些年兩國力量對比態勢發生一些變化,應堅持從維護自身根本利益和促進地區共同繁榮出發,積極從正面看待對方發展。2008年胡錦濤主席訪日期間,中日發表了第四個政治文件,明確指出「中日互為合作夥伴,相互支持對方的和平發展」。這一政治共識體現了雙方擺脫冷戰思維與零和思維、謀求互利雙贏的基本政策取向,成為兩國關係的基本指導思想。去年底野田首相訪華時表示,「中國的發展對包括日本在內的國際社會是機遇」,中國領導人強調「中日要做好鄰居、好夥伴」。這是新時期兩國高層達成的重要政治共識,體現了兩國關係改善所取得的扎實成果。
三是兩國要不斷深化務實合作。務實合作始終是中日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兩國關係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推動力,給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日本在資金技術等諸多領域提供了寶貴支持,支持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同時中國的發展也為日本提供了重要機遇,推動了日本經濟的復甦與增長。1972年恢復邦交時,雙方的貿易額只有10億美元。去年貿易額達到3429億美元,較前一年增長15%。日本對華投資仍然持續擴大,而且投資的結構也在發生變化。中國企業對日投資雖然規模還不大,但已呈現出積極的態勢。這是在日本遭受重大災害、國際經濟持續低迷的困難條件下實現的,顯示了雙方已經真正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合作關係。
妥善處理敏感問題
四是兩國要慎重妥善處理敏感問題。鄰里之間難免發生一些磕磕碰碰,中日兩國出現問題並不奇怪,關鍵要看到這些問題只是中日關係的一個方面,並不是全部。當前,兩國關係中也還存在著政治安全互信不足等不利因素。在處理過程中要始終本著中日間四個政治文件的精神,立足大局,努力通過對話協商謀求妥善解決,不應因個別問題影響兩國關係整體發展。
五是大力加強民間往來。民間友好是中日關係的一個特殊傳統。特別是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的困難時期,兩國民間友好發揮了特殊的渠道和紐帶作用。中日恢復邦交的時候,兩國人員的雙向往來每年一萬人左右。2010年,雙方人員往來達到570萬。現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已經40年了,兩國包括官方在內的各個領域都建立了交流機制和渠道,但是,民間友好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視,還要大力推動、擴大和深化。這對中日雙方都是不可或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