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智文 教育工作者
首屆中學文憑試放榜,身為教師,最關注的無非考生的成績及其出路問題。首先,觀乎考生的整體表現,一直引人擔心的通識科,逾九成考生考獲二級或以上的成績,旋即惹來不少議論,有部分通識科老師接受訪問時認為此乃考評局刻意放寬合格水平云云。筆者倒不認同這種「陰謀論」。正正因為通識科為「三三四」學制下,學生升讀大學的新增必修學科,近年學界莫不積極備考,補課與操練,訓練學生的思維與批判能力,合格率高企,從正面角度觀之,實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的成果。況且,眾所周知,通識一科尤其重視考生的分析能力,且結合校本評核,並非真的一試定生死。
此外,通識科採用了雙評卷制,確保了評估機制的客觀性。在施教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學生的中文科水平佳,其通識科的成績亦較佳,主要原因是其語文水平影響其對議題的論述能力。所以,不少學校也會將中文及通識兩科作跨科際學習,從是次文憑試結果來看,中文科也有近八成的合格率,可見兩者不無關係。教育界人士不用妄自菲薄或作陰謀論,相信合格率能如實地反映考生的能力,這樣的結果是值得欣喜的。
再論,今年正值「雙軌年」,最後一屆高考及首屆文憑試考生同時升讀大學,未能如願通過「聯招」升讀大學的學生,不少自會考慮副學位課程,筆者留意到這類課程大增,各大專伺準學生求學位若渴的心理,形形色色的副學士或高級文憑課程其門如市,甚至有院校以「不須面試」作招徠。當中有兩點值得大眾注要注意:一是部分院校一方面擴張學額,另方面壓縮師資,圖減低成本,故不惜聘請大量「兼職導師」教授副學士或高級文憑課程。試想,倘若一所大專兼職的導師多於全職導師,甚或以兼職導師為主,這是不甚健康的現象,當中兼職的導師或許缺乏對院校的歸屬感。再者,據筆者所知,不少學科更只有粗疏的「課程概述」,至於具體教學內容、考試內容則由導師自行決定,儼如「課程外判」。從好的角度觀之,則謂此乃教學的彈性,但從另一角度看,則質素保證成疑。筆者認為,教育當局應對副學位課程作更嚴的監管,甚至劃一全職教師、整體師生比例,做好質素保證等把關的工作。不然,這類副學位課程氾濫的情況,早晚也會成為社會問題。
總的來說,首屆中學文憑試放榜意義重大,不但是成功落實「三三四」學制的里程碑,更是公開試評估機制改革的標誌。筆者認為,通識作為必修科是值得肯定,拓闊學生視野之餘,更鞏固和發展其思辯能力。最後,誠盼社會人士更應關注成績稍遜的學生的升學及就業問題,亦應給予他們支持和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