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樓 資深時事評論員
香港有無必要進行國民教育?看一看鍾庭耀搞的一組民調數字即知。從1997年香港回歸到今天的十五年裡,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香港人從未到過40%,六成以上港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我看這在世界上都是絕無僅有的現象。如果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不在這樣的地區搞國民教育,那豈非咄咄怪事?
更為令人關注的是,在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港人中,年輕人居多。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馬傑偉、馮應謙在2010年11月1日《明報》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如果真的要區分「80後」究竟對香港及中國身份的認同高,他們還是比較認同香港身份。平均61.4%的受訪者認為他們是「香港人」或「係香港人,但都係中國人」。但是如果把「80後」和「成年人」分開,很明顯發現「80後」以香港身份為本位的比率遠高於成年人(69%比58%)。「80後」對香港身份的認同甚高,可能是大多數「80後」都是在香港土生土長;相反成年人跨境經驗多、亦有較複雜的內地淵源,對國家的感覺自然有所不同。
在2008年,馬、馮兩位先生的身份認同調查指出,除了回歸、經濟因素、國家崛起的大氣候外,「跨境經驗」是影響國家認同的重要因素,簡單來說,經常往返內地、在內地有親朋戚友等均加深了個人對國家的了解,也強化了對國家的認同。然而,對於「80後」,在今年的調查發現,他們的跨境經驗略低於「成年人」,而「80後」在內地生活的經驗對比「成年人」也是較低。這意味著,「80後」的國家認同感因缺乏與內地接觸而較難加深。反之,年輕人較多接觸內地來港的自由行旅客、或從新聞認識大陸。跟30歲以上的港人比較,他們反而覺得大陸人較實際、沒文化等。
馬、馮兩位先生的文章最後總結道,特區推行國民教育多年、港人「跨境經驗」增多,國家認同整體是加強了,30歲及以下的青年人亦然。馬、馮兩位先生這篇文章客觀地指出了香港「80後」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之所以低於成年人,是因為「80後」的內地生活、經歷等方面親身體驗不多,對內地缺乏深切認識。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難道還不應該一方面加強國民教育,另一方面積極促進香港的學生青年到內地參觀、考察、交流、學習嗎?而把這種非強制性的參觀、考察、交流、學習說成是「洗腦」,公平嗎?
更為弔詭的是,現在拚命反對國民教育的教協、民主黨、公民黨,過去都對國民教育拍手贊成。《明報》2007年7月1日李先知的文章說道,胡錦濤在特區政府為他而設的晚宴上明言要「進行國民教育」,教協會長張文光「率先響應胡主席的倡議」,「即使沒有胡錦濤主席昨日的呼籲,教協也將找政府談談此事」。在2008年10月16日的行政長官立法會答問大會上,公民黨議員陳淑莊發言說:「我都認為國民身份、權利和義務是支撐國民素質的三角架,缺一不可。我亦同意香港的年輕人是需要更加好的了解內地的實際情況、國情及發展的,應該接受全面的國民教育。」
但如今,教協、民主黨、公民黨出爾反爾,誣稱國民教育是「洗腦」。教協、民主黨、公民黨這種180度的轉軚,難道不是對香港核心價值之一—誠信的徹底背叛嗎?背叛的動機難道不是為了立法會選舉中多撈幾個議席嗎?
(本文轉載自《成報》,內容有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