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樓 資深時事評論員
上個世紀80年代之前,港英當局既不鼓勵港人認同英國,更不促進港人對中國國家的認同,所有課程具有「非政治化」、「非國家化」特點,缺乏以民族國家認同為核心的公民教育。1996年香港教育署又印製了《學校公民教育指引》。與1985年《學校公民教育指引》相比,有所繼承,但也做出了重大發展,最關鍵的是把促進國民身份認同、培養愛國心和歸屬感清晰地規定為公民教育的核心。
新指引改成獨立科目
今年教育局建議學校採用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和1996年的「學校公民教育指引」相比,變化有三:一是名稱變了,原來叫公民教育,現在改為德育和國民教育;第二,現在獨立成科了,原來沒有。第三,現在是從小學開始,原來是從幼兒園開始。雖然有上述變化,但在實際內容方面,兩者沒有大差別。甚至可以說,在強調國家認同方面,今年的指引還不如1996年的指引設計的多。
第一,在「宗旨」和「課程設計理念」方面沒有大差別。今年「指引」的「宗旨」關於「身份認同」的表述為:「認同身份:建立於不同生活範疇的身份認同,主動關心家庭、社群、國家及世界,成為有識見和負責任的家庭成員、社會公民、國民及世界公民。」
第二,「學習目標」和1996年的「指引」沒有大差別。四個學習階段「學習目標」:第一學習階段,從認識國家的山川地貌、天然資源、古蹟文物等,提升對國家的歸屬感……;第二學習階段,了解國家及香港發展的緊密聯繫,以及兩地在合作發展歷程面對的困難及解決方法,體現同根同心的情懷……;第三學習階段,從欣賞中國的文學與藝術,體會當中蘊藏的意趣及精神,提升國民素質……;第四學習階段,關心國家當代政治、經濟、外交、科技等各方面發展;探討傳統思想信仰對積極人生的啟迪……。
第三,在建議學生樹立的價值觀和掌握的技能方面,今年的「指引」和1996年的「指引」沒有大差別。在增進國民身份認同方面建議學生在第一學習階段能識別中國一些重要城市在地圖上的位置,中國的主權象徵,懂得唱國歌、升國旗和掛國徽禮儀,了解傑出歷史人物受後人敬仰的原因,樹立國民身份認同、包容、進取、欣賞、愛國心、歸屬感、多元化、文化承傳、可持續發展等理念價值。
第二學習階段,能了解當代國家與香港發展的合作計劃,思考國家和香港的關係及未來發展」,樹立理性、真誠、仁愛、孝道、欣賞、團結、愛國心等價值理念。在第三學習階段能清楚國家重要機構及其職能,明瞭一國兩制下中央與特別行政區的關係,懂得以理性及批判性思考能力探討國家的重要規劃項目」,樹立平等、民主、法治、人權、參與、愛國心、包容、歸屬感、文化承傳、可持續發展等價值理念。在第四學習階段能明瞭國家當代發展於社會民生的影響,以理性及批判性思考能力分析國家當代發展的挑戰和改善方向,樹立多元化、互惠互利、人類整體福祉等價值理念。
相差無幾卻惹來指摘
今年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指引》中涉及內地政治制度和增進國民身份認同的內容,和1996年的《學校公民教育指引》相差無幾。而香港社會過去對1985年和1996年的公民教育指引從來沒有「洗腦」的指摘,但對今年出台的《德育和國民教育指引》,反對派卻非要扣上「洗腦」的帽子,癥結就在於立法會選舉,企圖編造、炒熱這一議題,煽動起一些人疑共、恐共的歷史情結,為自己撈取選票。學民思潮那些細路已公開為反對派參選人站台,黎智英愛將陳惜姿為首的關注組逼迫參選人一一表態,反對派參選人將國民教育議題作為打擊對手的子彈,這一切都清楚表明反對派出於一己之私,硬把沒有甚麼問題的國民教育綁上了選舉的戰車。 (本文轉載自《成報》,內容有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