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健 青年與政策局官員交流發起人
以下為筆者在餐廳聽見一位媽媽與其約十歲的小孩的對答:
媽媽:「長江流經哪裡?」
小孩:「我只聽見過《長江七號》!」
媽媽:「作為中國人必須具有國家的基本知識。」
小孩:「在互聯網搜尋不是可以的嗎?」
媽媽:「點得?互聯網只係輔助工具,而認識國家係責任。」
聽到這裡,筆者亦結賬離席。心想,這位媽媽真有見地,至少透過日常對話和生活點滴嘗試引起孩童對國情認識的興趣。的確,新一代少年和青年對國家的認識相對貧乏,有些更甚少踏足內地,對祖國現況一知半解,筆者曾聽聞有年輕人誤以為潮州是省級行政單位,或把內地省份名稱混淆了,亂點鴛鴦,竟想去「湖西省、江北省」交流,令人啼笑皆非,這正正是因為較少機會接觸國家和學習國情知識所致。
筆者認識很多在內地升學及工作的香港朋友,大部分都在北京、上海及廣東省發展,亦有涉足其他省市的,很多朋友反映,初到內地時,人生路不熟,更糟糕是各處鄉村各處例,要認識當地文化和習俗,要在結交新朋友時有共通話題以開拓契機,可是有時卻遇上尷尬情況,身為中國人卻對自己國家的認識不深,唯有購買及閱讀坊間的「濃縮雞精書刊」以尋求迅速認識國情。
不進則退。有時候,故步自封或拒絕接收新訊息會使人退步。未有讓學童先行接觸德育及國民教育學科而堅決反對是剝削了學童接觸認識國家的好機會,就有如初學游泳,既要害怕又不嘗試先行第一步,就說水很深水性很難捉摸,倒不如先熟習水性再容後調整習泳節奏及課堂節數,遠較不去學習為進取。與其在沙灘呆站,倒不如給自己機會。你看,人家爭取學習已越游越遠,轉眼已到對面浮台,將有更好的機會了。
認識自己國家就像學會駕駛汽車的一門技能,掌握一技傍身,手握機會之鎖匙,開啟機遇之門。有朋友形容,國情常識就如時事常識及數理學科般重要,除了學習課本知識外,更要親身體會、思考和分析。而認識國情更可以在學習普通話詞匯發音時更得心應手。國情是作為中國人必須要認識的軟知識;普通話則是作為語言掌握前途發展的軟技能。學習國情與普通話,增加機會和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