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愛國愛港派須認清選民結構新形勢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9-27]     我要評論

陳志豪 香港青年智庫主席

 「80後」的選民未來一定會更加左右選情,而「80後」與「80前」之間的分野是明顯的。為適應新形勢,愛國愛港陣營必須在工作範式上有所調整,努力提升議政論政和政策研究的水平,積極利用互聯網與「80後」溝通、了解民情和建立形象,除繼續鞏固擴大組織票外,也要積極介入公民社會運動,擔起輿論領袖和群眾領袖的角色,鮮明地站在最大多數群眾的一邊,爭取最多的游離票。

 立法會選舉曲終人散,持續近1年的選舉年亦告一段落。在過去的12個月,香港接連舉行了區議會選舉、選委會選舉、特首選舉、立法會選舉等幾個大型選舉,政治議題佔據傳媒的每個角落,市民天天「被迫」接收海量的政治訊息,很多朋友也對筆者說,他們厭倦了。新一屆立法會議員已選出,距離下一次全港性選舉尚餘大約3年時間,在完全沒有選舉的2013和2014年,將是特區政府站穩腳步,各方好好調整,重新出發的黃金時間。

 前一段時間,不少朋友經已就立法會選舉結果作了很多建設性分析,但筆者認為,有個趨勢是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是選民年齡結構的轉變。

80、90年代出生選民大幅增加

 在今屆立法會選舉,登記選民數目較去屆增加了約10萬人,細看的話,1982年後出生的選民,即18-30歲組別的選民大幅增加了30萬人,接近60萬人;而31歲或以上的選民則減少了20萬人,此消彼長,於未來的選舉,1980、90年代後出生的選民必然佔據一更關鍵角色。如何爭取青年選民支持?如何開拓新票源?首先要了解他們,了解「80後港人」與「80前港人」之間的差異。

 筆者認為,有幾點是值得注意的。首先,在1980年代後出生的青年,他們所經歷的港英殖民時期,是150多年殖民史上,較為開明、開放,經濟增長較高、市民生活改善較快的一個特殊階段。由於當時港英政權的刻意隱瞞、淡化,80年代後出生的青年,對港英政權較早期的暴政和劣績所知甚少,故必然產生了一種扭曲的、不全面的良好印象;此外,港英政權於1980年取消了原來的抵壘政策,從大陸湧至香港的內地人大幅減少,而「80後」的父母又多數已經在香港落地生根,致使「80後」的朋輩圈子、家庭脈絡等,與中國內地愈拉愈遠,愈來愈「香港本土化」,與「80前」相比,「80後」跟祖國大陸的情感聯繫一般比較疏離。此乃「80後」的個性特點之一。

 另一方面,港英政府於90年代大肆擴充高等教育,短時間內設立和升格多所大學,而香港首任行政長官更以大幅提高港人的教育水平為目標,所以,「80後」的升學機會和教育水平,普遍較「80前」高。而教育水平較高的選民,一般更加重視候選人的政綱,重視其理念、說理能力和思考水平,更加認同一些知識型的民意領袖。筆者以為,未來的選舉工程,將會愈來愈「非物質化」,而傾向「知識化」。

「80後」選民未來一定更加左右選情

 最後,是互聯網的影響。無疑,互聯網在香港早已普及,但網絡世界對「80前」和「80後」的影響還是不同的。香港的互聯網大概自1998年開始流行,正值大多數「80後」的成長階段,可以說,「80後」是頭一群成長於互聯網時代的香港人。對「80後」而言,瀏覽互聯網,透過社交軟件和網絡討論區結識朋友、與人交流,根本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成長的一部分,互聯網文化對「80後」的影響自然較深,也間接塑造了「80後」與前代人不同的個性。

 成長於互聯網時代的港人,他們很早便懂得透過互聯網結交不同的朋友,其社交圈子必然較「80前」更加廣闊;另一方面,由於他們很輕易便能在網上找到合適的平台發表意見,是故,一般「80後」會較上一代的人更熱衷於思想交流,所接觸到的思想與資訊更闊更多,也更加容易連結志同道合的網友。此外,一個很壞的情況是,網上討論區的資訊總是負面消息較多,正面較少;批評較多,讚賞較少;消極多,積極少。筆者認為,這種負面文化對青年的個性有一定影響,需要好好研究。

 總括而言,「80後」選民未來一定更加左右選情,而「80後」與「80前」之間的分野是明顯的。為適應新形勢,愛國愛港陣營必須在工作範式上有所調整,努力提升議政論政和政策研究的水平,積極利用互聯網與「80後」溝通、了解民情和建立形象,除繼續鞏固擴大組織票外,也要積極介入公民社會運動,擔起輿論領袖和群眾領袖的角色,鮮明地站在最大多數群眾的一邊,爭取最多的游離票。社會不斷進步,變幻是永恆的,愛國愛港陣營必須適時調整過往的工作範式,跟隨新形勢,避免落入慣性思考的陷阱,為新時代所湮沒。

相關新聞
日本侵釣之心不死 中國強力反制 (2012-09-27) (圖)
理性討論新界東北發展規劃 (2012-09-27)
愛國愛港派須認清選民結構新形勢 (2012-09-27)
反國教白色恐怖才是學校壓力根源 (2012-09-27)
蕭黃相爭 人力重蹈社民連覆轍 (2012-09-27)
認識國情開啟機遇之門 (2012-09-27)
香港年輕人應走出「去中國化」的迷惘 (2012-09-26) (圖)
釣魚島局面急轉直下出現改變 (2012-09-26)
上調最低工資時機未到 (2012-09-26)
「反規劃行動組」實為反對派衛星組織 (2012-09-26)
止戈為武:一次積極有效但有限的中美軍事互動 (2012-09-26)
來論:黎廣德陰謀論生安白造 阻撓東北發展損港利益 (2012-09-25)
管見集:擱置東北發展損港利益 反對派圖癱瘓施政 (2012-09-25)
分別應對新界東北發展反對者 (2012-09-25)
中國日報:水貨客問題宜疏不宜堵 (2012-09-25)
美國意識形態和地緣形勢誤判 (2012-09-25)
西方走廊:華盛頓必須檢討「強權外交」 (2012-09-25)
指點江山:「去中國化」是反對派配合美重返亞太的政治表演 (2012-09-24) (圖)
明刀明槍:反開發暴露反對派「去中國化」圖謀 (2012-09-24)
陳日君以納粹比喻國教荒謬絕倫 (2012-09-2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