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寧 亞太國際關係學會成員
有意見指香港的發展機會不及港英時期。針對這種意見,社會更應著力支持香港的發展,以增加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並逐步根治多個社會問題。
部分市民美化港英管治時期,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感到當時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較多。根據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於去年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64.5%受訪者認為相較九七前,現時香港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少了,只有10.2%認為好了。
九七前的香港正處於發展的黃金時代。二十世紀中後期,香港服務業快速擴張,製造了大量中上層的職位。同時,部分身居中上層職位者對九七回歸感到憂慮,所以移民海外,騰出不少空缺。部分身居要職的英國人也返回其祖國定居。這段時間裡,不少打工者能有較多向上流動的機會。即使自己未能受惠,也見證身邊不少親朋升遷,自然感到機會處處。
而且,香港人常用的比較對象是內地。港英時期,一段頗長的時間,香港發展較內地快,在各方面如教育、醫療、房屋、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表現顯著提升。然而不少香港人居於內地的親朋,生活仍未得到很大的改善,有時更需要支援。
但是改革開放後,內地發展迅速,部分城市的建設如鐵路系統、機場、運動場、樓房建築、展覽館等都讓人耳目一新。其部分領域趕上甚至超越香港。內地人的生活水準快速提升,部分來港旅客更出手闊綽,令人羨慕。反而香港已發展至一個較成熟的地步,難以像北京、上海等在城市外表上有翻天覆地的改變。
另外,過去一段時間,香港累積了不少問題,例如貧富差距方面,香港的堅尼系數由1996年的0.533,進一步惡化至2012年的0.537,長期高於0.4的警戒線。多年以來,貧富差距並無顯著改善,市民自然感到不滿;房屋方面,自2003年政府取消作為防火牆的居屋後,收入水平中等、較年輕的人士等若要置業,難免進入「瘋狂」的私人市場。即使政府已宣佈復建居屋,但是市民仍要等候一段時間。這些因素累積下,市民對現狀的不滿漸大,部分人自然認為現時的發展機會不及港英時期。
事實上,香港的發展潛力仍很大。一方面國家重視香港,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多項支持香港發展的政策,主要的問題是香港如何借助這種優勢,提升自身的經濟規模;另一方面,只要肯花腦筋和決心落實,香港能創造不少發展機會,如機場發展為航天城、城門河變成清溪川、地鐵站變身為文化藝術天地等。就此,市民更應集思廣益,團結一致,支持香港的發展,以帶來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並逐步根治多個社會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