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琴台客聚:英譯者葛浩文教授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2-05]     我要評論

彥 火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後,第一時間便通過瑞典的陳邁平先生找莫言作品英文譯者葛浩文教授,希望他出席頒獎儀式。陳邁平又通過劉再復的女兒、目前在香港科技大學任教的劉劍梅通知葛浩文。

 日前葛浩文在給筆者的電郵表示,他目前正在趕譯莫言在諾獎頒獎儀式的演講稿。

 莫言的主要作品,都是由葛浩文、林麗君翻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的,可見葛浩文的英譯對莫言這次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重要性。

 二○○四年,莫言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演講,特別提到葛浩文和他的英文翻譯—

 我的小說的翻譯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教授,如果沒有他傑出的工作,我的小說也可能由別人翻成英文在美國出版,但絕對沒有今天這樣完美的譯本。許多既精通英語又精通漢語的朋友對我說:葛浩文教授的翻譯與我的原著是一種旗鼓相當的搭配。但我更願意相信,他的譯本為我的原著增添了光彩。當然也有不懷好意的人對我說,葛浩文教授在他的譯本裡加上一些我的原著中沒有的東西,譬如說性描寫。其實他們不知道,我和葛浩文教授有約在先,我希望他能在翻譯過程中,彌補我性描寫不足的缺陷。因為我知道,一個美國人在性描寫方面,總是比一個中國人更有經驗。我與葛浩文教授一九八八年便開始合作。他寫給我的信大概有一百多封,他打給我的電話更是無法統計,我們之間如此頻繁的聯繫,為了一個目的,那就是把我的小說盡可能完美地譯成英文。教授經常為了一個字、為了我在小說中寫到的他不熟悉的一件東西,與我反覆磋商,我為了向他說明,不得不用我的拙劣技術為他畫圖。由此可見,葛浩文教授不但是一個才華橫溢的翻譯家,而且還是一個作風嚴謹的翻譯家,能與這樣的人合作,是我的幸運。 

 一個作者與譯者,像莫言與葛浩文配合得如此水乳交融,天衣無縫,又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是很罕見的。

 莫言的作品所以受西方讀者所接受,除了翻譯的功勞,還是因為西方讀者把莫言的作品視作民間傳奇,而不是中國坊間評論所說的,是因為他受到外國作家特別是寫《百年孤寂》的馬奎斯和寫《喧嘩與騷動》的福克納所影響。

 莫言在同一個場合談到《紅高粱家族》的英文版時指出:「《紅高粱家族》好像是講抗日戰爭,實際上講的是我的那些鄉親們講述過的民間傳奇,當然還有我對美好愛情、自由生活的渴望。在我的心中,沒有什麼歷史,只有傳奇。許多在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人,其實也都是與我們一樣的人,他們的英雄事蹟,是人們在口頭講述的過程中不斷地添油加醋的結果。我看過一些美國的評論家寫的關於《紅高粱家族》的文章,他們把這本書理解成一部民間傳奇,真是說到我的心坎裡去了。我用最舊的方式講述的故事,竟然被中國的評論家認為是最大的創新,我得意地笑了,我想,如果這就是創新,那創新實在是太容易了。」

 當中國評論家把莫言小說的魔幻手法說是受到外國的影響時,莫言自己揭開了他的「魔幻手法」之說之謎。

 他說,他的所謂「魔幻手法」,不是學外國作家的,而是借鑑自中國民間小說《封神演義》,換言之,那是得自中國民間小說的啟發。

 至於說到莫言與《封神演義》的關係,則是以下要談的另一個故事。

 (《莫言的獲獎》之六)

相關新聞
百家廊:北京人的收入變化 (2012-12-05) (圖)
琴台客聚:英譯者葛浩文教授 (2012-12-05)
翠袖乾坤:葉玉卿復出選拍群戲醒目 (2012-12-05)
天言知玄:蛇年生肖運程(上) (2012-12-05)
杜亦有道:江湖情 (2012-12-05)
隨想國:由三幅被談起 (2012-12-05)
路地觀察:時間的悖論 (2012-12-05)
百家廊:長汀,換回幸福活法(下) (2012-12-04) (圖)
琴台客聚:港式中文與粵語中文 (2012-12-04) (圖)
翠袖乾坤:漢堡疑雲 (2012-12-04)
海闊天空:進入耶路撒冷 (2012-12-04) (圖)
生活語絲:多學點史地 (2012-12-04)
思旋天地:碩果豐盛 (2012-12-04)
淑梅足跡:孩子的成長問題 (2012-12-04)
百家廊:長汀,找出生態之路(上) (2012-12-03) (圖)
琴台客聚:朝代年限速記法 (2012-12-03)
翠袖乾坤:賴斯的八倍努力 (2012-12-03)
跳出框框:移居香港 (2012-12-03)
杜亦有道:新加坡人 (2012-12-03)
思旋天地:祖國好,大家好 (2012-12-0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