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認識國情須了解國史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2-27]     我要評論

桂松 資深教育工作者

 國教不成科,人們轉而希望中史成為必修科。足見中史教學對推動國民教育的重要作用。

 即使國教成科,中史教學也要加強。因為認識國情,必須了解國家的歷史。

 歷史是過程,「國情」其實是過程中顯示的種種現象。由於歷史具有連貫性和延續性,歷史現象便有來龍去脈和前因後果,顯出歷史的特點。只有將每一種歷史現象視為歷史演變的產物,才能對它有全面、客觀和準確的認識。認識當今的國情,尤其需要了解中國歷史,特別是近代史,其中的建國史(1949年後到今天)應成為重點。今天國家的種種成就和缺陷,大都具有歷史淵源,對此有所掌握,當能對這些成就和缺陷的產生原因、性質與影響力以及今後的變化作出判斷。由此可見,充分認識國家的歷史,大有助於深入認識國情。中史之所以要成為必修科,就是因為這可以讓學生掌握足夠的歷史知識,以便對國情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歷史長河貫穿古今,橫越時空。首先要對它有一個總體、概括的認識,從古代史到近代史,都要學習。不過要分主次。鑑於近代史與當代的關係較為密切,教學上且側重於近代史。厚今薄古的史學原則,大體上是正確的。

 如果中史成為必修科,在高中階段施教,效果較佳。學習歷史,並非只求了解或背誦某些史實,而是理解歷史現象的本質,並且作出分析和判斷,最終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年齡16到18歲,正是青年時期,又掌握了初中階段的學科知識,在心智上當然比初中生更為成熟,具有較強的是思維和分析能力,在這個基礎上學習中史,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可以融會貫通。

 由於學習歷史要從古到今,在初中階段應先學上古史。從三皇五帝到1840年鴉片戰爭,長達數千年,在短短的兩三年內修畢,非精簡教材不可,這還可以增加學習的趣味。有些教師上中一學生的課,多用講故事的形式教授上古史,學生易於吸收,這是好方法。其後逐漸注入「分析」的成分,可使學生循序漸進,提高學習能力。進入高中階段,則以分析為主,由於學習的課題已是近、現代史,可產生最大的效能。

 中史成為高中的必修科,每周可上課兩節,而現時每周四、五節課的通識科則可酌減一兩節課,其中有關「中國」的部分,勿與中史科課程重疊,或乾脆把它歸併入中史科內。由於中學文憑試牽引力太大,為了減壓,不把中文科列為該試的必考科目,也順理成章。

 若將中史科列為初中的必修科,由於處於少年時期、知識基礎又較為薄弱的初中生對歷史知識的吸收,遠不如高中生,教學效果肯定較低。

 綜上所述,可得出如下的結論:(一)中史科教學是國民教育的基本成份,政府及學界對其重要性要有足夠的認識;(二)為了使學生掌握必要的中史知識,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知識,需要讓中史成為中學的必修科;(三)必修科設於高中階段更有實效;(四)在高中設必修科會引起較大的變動。如短期內難以實行,則考慮在初中設置。

相關新聞
「中共高層新陣容」系列特稿彰顯執政作風轉型 (2012-12-27) (圖)
自留地:肩負人民重托 胸懷家國摯情 (2012-12-27)
究本溯源 撥亂反正 (2012-12-27)
《蘋果》造新聞完全不顧專業操守 (2012-12-27)
認識國情須了解國史 (2012-12-27)
市民對就業滿意與信心程度 (2012-12-27)
準確理解「一國兩制」及基本法 (2012-12-26)
美國人愛槍甚於愛命 (2012-12-26)
扶持本地中小企 政府責無旁貸 (2012-12-26)
中央堅定挺梁 粉碎倒梁逆流 (2012-12-25)
毒油襲港政府不能掉以輕心 (2012-12-25)
曾志偉「飯局風波」的反思 (2012-12-25)
中國日報:「倒梁」即「倒米」 (2012-12-25)
西方走廊:安倍必須「務實」 否則變「野田2」 (2012-12-25)
指點江山:善用中央支持 突破施政困局 (2012-12-24) (圖)
新班子展現新作風 10亮點標誌新局面 (2012-12-24) (圖)
西座內望:反對派流會、僭建、拉布算不算瀆職? (2012-12-24)
政經多面體:最低工資的代價 (2012-12-24)
深思浙江模式 尋求發展機遇 (2012-12-24)
梁振英節儉愛民貫徹始終 (2012-12-2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