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家豪 教授 香港教育學院署理副校長(研究與發展)
近日,自由行、雙非、水貨客等成為兩地矛盾熱話,有智庫調查訪問逾1,000名90後本港青年,結果發現40%受訪者抗拒加強兩地文化融合,但同一比例則支持經濟融合;86%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必要時強調是「香港中國人」,反映他們對融合及身份認同有選擇性,60%因生活習慣、質素及安全而不願北上升學及就業。此外,逾半受訪者認為政黨或專業人士都不代表他們,主張集體抗爭,但參與示威遊行只佔20%,近50%只會參與網上聯署。
「香港中國人」與兩地融合
有關調查顯示86%受訪者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但亦有人指必要時需要強調是「香港中國人」,這種身份認同直接影響了本港與內地進一步合作。在同一訪問中,分別有60%及63%受訪者不願北上升學及就業,部分人更表示擔心除了生活習慣不同外,又怕「突然被人捉走,唔見個腎點算」。凡此種種,均顯示出90後對兩地進一步加強融合產生疑惑及不願北上加強兩地合作。隨著這種心態的展現,港府必須在教育上推廣更多全球化課程及介紹區域發展趨勢,以讓年輕一代更深入了解在全球競爭及區域發展進一步融合下,香港應如何走下去。
推動區域及全球視域教育的重要性
作為亞洲國際都會,香港正處於全球競爭越趨熾熱和區域經濟需求合作的狀態下,必須進一步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合作和共融發展。全球經濟未來發展必走向亞洲地區及大中華區域,如若我們身處在亞洲及中國內地仍在經濟發展的勢態中,我們不好好把握機會加強區域合作,香港未來將愈走愈窄,我們的生存空間將受到挑戰。因此,面對90後青少年上述對香港與內地進一步合作的取態,社會領袖及教育機構必須加強我們的年輕一代對全球和區域發展的認識和理解,促使他們為未來倍增的競爭作好準備。港人、國民、全球公民的角色,我們不單在思想上要思辨清楚,在行動上也應做好準備,擁抱世界,做全球公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