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偉國博士 立法會議員(工程界) 香港經濟民生聯盟副主席
我期待,「經濟發展委員會」及其下設的各個小組盡快制訂產業發展策略,讓有關政策局可以制訂相應政策措施,訂下落實時間表。政府必須藉此展示對於推動產業發展以及官產學研協作的決心,提升香港的環球競爭力,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將「穩中求變,務實為民」的施政理念,切實轉化為社會各階層都可以分享的經濟成果。
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嘗試描繪他未來5年的治港藍圖,強調「促進經濟發展是政府的首要目標」,對此,我是認同的。理由很簡單,香港必須有持續的經濟增長,才有可能既治標又治本,解決當前面對的一些重大社會問題,包括滿足市民對於房屋的需求、紓解貧富懸殊狀況、為老年社會的來臨未雨綢繆,及擴闊青年人的就業和創業空間等等。
須制訂具視野的產業政策
《施政報告》指出,政府在經濟發展方面需擔當一定的角色,要「適度有為」。我認為這是務實的取態。環顧全球各地,包括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為了振興當地經濟、創造就業,紛紛採用積極進取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正所謂「不進則退」,香港要鞏固既有優勢,促使經濟持續增長,特區政府必須有所作為。不過,《施政報告》雖然指出了方向和主調,但未能提供具體的長遠經濟發展策略和產業政策,仍有待「經濟發展委員會」的研究結果。
香港一向奉行市場經濟,特區政府怎樣才算「適度有為」呢?
首先,香港經濟若要達致長遠及可持續發展,特區政府必須制訂一套平衡而具視野的產業政策,確立清晰的政策願景和目標,進而從土地供應、稅務優惠、資金吸納、人才培訓,以至官產學研相結合等多方面,提供綜合配套措施,「強化支柱產業,推動優勢產業,活化傳統產業」。這套為香港度身制訂的產業政策,不但要強化目前四大支柱產業,包括金融、物流、旅遊及專業服務,而且要加快推動本港相對較具優勢的產業,例如環保、創新科技、檢測及認證、文化及創意產業等的發展,更要扶持活化傳統產業,例如食品製造與加工等。整體目標是使香港經濟朝著多元化、高增值的方向發展,為市民創造多種多樣的就業和創業機會。
擴大區域經濟合作
其次,特區政府應該善用香港獨特的國際經驗和優勢,擴大區域經濟合作。全球經濟重心東移,及國家「十二五」規劃的實施,為香港的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但要將機遇轉化為實際成果,還需要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例如,特區政府需切實做好G2G(政府對政府)的工作:一方面,落實與內地簽署的各項經貿協議,完善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並將「先行先試」範圍由廣東延伸到泛珠三角的其他省區;另一方面,應積極與外國貿易伙伴締結自由貿易或促進投資的協定,例如,爭取加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透過這些措施,既協助本地企業拓展國內和海外市場,亦可以吸引產業和人才來港,是實現經濟多元化發展的重要舉措。
除上述提到的產業之外,香港的一些工商專業服務,例如工程、法律、會計等等,在區域內亦有競爭優勢。國家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為香港在內地推廣專業服務品牌帶來新機遇。因此,特區政府應更加積極進取,與內地相關部門協商,拓展兩地專業服務的合作,包括加快兩地不同行業的專業資格及資質互認。特區政府應提升本港駐內地辦事處的職能,協助香港專業服務企業於內地成立公司,並提供一站式諮詢及支援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