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強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
英文《中國日報》香港版發表署名文章,現摘譯如下:
一些反對派議員和學者常以民意代表自居,也一直自認是香港民主的唯一擁護者,並為此沾沾自喜。但事實並非如此。反對派所謂的「民主運動」具有明顯的缺乏民主、不透明和排他性的特點。一個明顯的事例就是由港大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提出,並被反對派議員何俊仁極力擁護的「佔領中環」計劃。
不久前,戴耀廷連同何俊仁重新擬定了之前提出的「佔領中環」策略,並公佈了新的所謂「佔領中環四部曲」,聲稱唯有採取這些行動香港才有機會實行普選。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四部曲」把「公民抗命/佔領中環」行動改為最後一著,前三步則是所謂「審議日」、「萬人公投」以及「何俊仁辭職,引發變相公投」。此舉立即引起多方關注。
缺乏民主、不透明和具排他性
儘管戴耀廷和何俊仁自稱屬於「民主派」,卻採用的是一套自上而下毫無民主可言的方式制定的所謂「四部曲」路線圖,完全沒有廣泛深入地徵集公眾的意見。在公佈這套新方案之前,他們只與少部分學者和政客交換看法。如此缺乏主流民意的領導方式,不僅使他們的路線圖充滿缺陷,也使他們的運動脫離民眾。
根據「佔領中環四部曲」的內容,第一階段被稱為「審議日」。「審議日」這個概念來自美國學者布魯斯.艾克曼與詹姆士.費希肯,戴耀廷提議在明年特定時間,召集一萬人在某些地點聚合,以10人為一組進行討論並擬定一項普選方案。
然而,依我之見,按照戴耀廷和何俊仁的運作方式,第一步就缺乏透明度與民主,其可行性和可信性均存疑。譬如,他們鼓動一萬名民眾放棄工作或假日休閒而參與小組討論。根據艾克曼與費希肯的理論,在美國,每名參與小組討論的人都將得到150美元的報酬,戴耀廷和何俊仁是否要依樣畫葫蘆?另外,來自金錢的誘惑是否會破壞審議互動機制的獨立性?審議的組織者又能否在一天內公正地完整收集1萬名參與者的意見,並整理出不偏不倚的提案呢?而這1萬人又怎能代表香港700多萬市民去擬具一個最佳的普選方案?還有,只有少數人參與第一階段,那是否代表少數人的利益凌駕絕大多數人的利益?這樣民主嗎?
事實上,「審議日」此一學術性概念,即使在美國也引起頗多的爭議。美國政治學家亞瑟.盧皮亞就曾尖銳地指出,「審議日」的致命缺陷在於它是基於理想化的人性所構思出來,而非基於真實的政治行為。許多研究都表明,這種審議互動機制很可能對學歷較低的選民產生誤導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審議互動機制很可能會「加強而非減輕社會底層民眾的不利處境」。
違社會利益難獲認同
同樣,第二階段所謂「通過電子平台對『萬人方案』作全民投票,取得民意授權」也存在重大缺陷。戴耀廷和何俊仁等人如何能夠確保電子投票結果公正可信,同時又具有代表性?而電子投票豈不是要將那些沒有上網能力的長者和低學歷的勞工階層排除在外?
「由何俊仁辭去議員議席引發變相公投」展開的第三階段,也必然違背絕大多數香港人的意願。2010年因5名反對派議員辭職,立法會被迫進行補選,當時的投票率僅有17%,創下了香港回歸以來的最低點。由此說明何俊仁訴諸於補選這種手段完全是多餘而且拙劣的。大部分港人都譴責2010年的補選是浪費納稅人金錢的行為,但何俊仁顯然沒有從這場政治鬧劇中吸取教訓。試問他願意對這種不負責任的以辭職觸發補選的所為進行民意調查嗎?
至於最後一個階段,戴耀廷提出的以公民抗命名義佔領中環的示威活動更是無視民主的行為。正如一些西方學者所見,在一個兼容並包的社會中,公民抗命往往意在向政府施加壓力以實現少數人的利益。即使反對派的余若薇也對戴耀廷的方案提出質疑:「佔領中環即使有一萬人支持,卻有十萬人出嚟話令到佢無工開,咁點先?」
有鑒於此,以如此毫無民主可言的「佔領中環四部曲」來深化香港的民主進程,我實在不敢苟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