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廿四味:李卓人操控碼頭工潮別有政治意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4-09]     我要評論

柳頤衡

 碼頭工潮昨日踏入第十二天,已令逾60艘原訂來港的貨輪轉往其他港口,令多個行業蒙受數以億元計的損失,但操控碼頭工潮的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卻以此作為籌碼,就勞資談判設定的前提卻愈來愈強硬,他聲稱無論風吹雨打,會跟碼頭公司「鬥長命」,繼續煽動罷工抗爭。

 工潮爆發初期,以職工盟為首的工會代表言之鑿鑿,宣稱碼頭工人薪金10年來從未增加,甚至低過1997年的水平。但事實上,多個職位的碼頭工人薪金都曾提高,其中,籠機操作員時薪由1997年的53元增加至現時的60元;塔機操作員的平均薪金就從1997年每小時62元增加至現在的71元。該工會隨後雖改口,不過並無解釋從未加薪的說法從何而來。

 李卓人及職工盟一貫利用爭取勞工權益來挑動勞資對立,製造政治對抗。例如在2007年扎鐵工潮期間,李卓人亦煽動扎鐵工人與資方「鬥長命、撐到底」。李卓人當時混進扎鐵工人遊行隊伍,上演一幕即場除衫騷,露出發福的肚腩振臂高呼:「赤膊上陣,同工人同一陣線!」暴露出一副吃工運血汗而腦滿腸肥的工賊形象。有扎鐵工人批評李卓人只懂搞破壞,阻撓工程進行,工人無工開。地盤工人批評扎鐵工潮「害己害人」,「不單影響他們自己的收入,也會影響他人生活,你扎鐵工開唔到工,你唔好搞到我們都開唔到工!」

 李卓人今次操控碼頭工潮,別有政治意圖。反對派喉舌《蘋果日報》將「佔領碼頭」與「佔領中環」掛u,說明這次工潮是配合「癱瘓中環」的前哨戰。反對派的策略,企圖以佔領碼頭為「佔領中環」作出試探性的進攻,使勞資糾紛政治化,把工人作為政治鬥爭可以犧牲的棋子,如果成功了,將來還可以利用各種工業行動,配合政治訴求,可以佔領香港任何地方。他們現在大力煽動仇富的心理,就是為了將來以反對官商勾結為名,奪取香港政權。

 職工盟憑藉誇張騙取同情心,並成立罷工基金募捐,但其後派發罷工基金時,卻要求罷工工友必須加入職工盟才有錢派,變相踢工友入會。職工盟屬下碼頭業職工會的罷工基金表示,罷工基金已獲得海外65 個國際工會支持罷工行動,截至昨天上午籌得346萬元捐款,今天將再度向每名工友發放1,500元生活津貼,預計派發逾70萬元。但這引起質疑:李卓人給予罷工者生活補貼的金錢哪裡來?是否有外國勢力和金錢介入和操控?

 早在2004年,職工盟總幹事鄧燕娥在接受報章查詢時稱:他們早於1996年,即香港回歸前已向美國勞工組織AILS每年申請大量資助。雖然職工盟聲稱他們只是接受AILS的資助,而非NED。但根據NED網頁提供的資料,受美國政府資助的NED,是透過AILS間接支持職工盟。NED曾在網頁中指出,職工盟曾因反對《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引起美國情報機構關注。職工盟今次操控碼頭工潮,自然引起海外反華勢力的關注、介入和操控。

 工潮政治化絕非港人之福。警方應嚴格執法,對於煽動別人採取激烈違法行動的人,除了應受到社會譴責外,警方亦應追究他們的責任。

相關新聞
解惑篇:有關國際公約的若干法律問題 (2013-04-09)
廿四味:李卓人操控碼頭工潮別有政治意圖 (2013-04-09)
指點江山:反對派齊鬥激 政改前景堪憂 (2013-04-09)
「中國夢」的四個層面 (2013-04-09)
政經多面體:改變樓價預期是調控樓市重要手段 (2013-04-09)
立法規管餵養鴿鳥 為鴿避孕減產 (2013-04-09)
港人不願對抗 反對派須懂得妥協 (2013-04-08) (圖)
廿四味:為激進反對派做嫁衣裳不智 (2013-04-08)
每周輿論動向:中央落實普選積極真誠 反對派無意理性達普選 (2013-04-08)
明刀明槍:「真普聯」腰斬會議嫁禍他人太低莊 (2013-04-08)
香港為何需要本土製造業 (2013-04-08)
堅守愛國者治港的紅線 (2013-04-08)
日本央行重拳刺激經濟 (2013-04-08)
「佔領中環」意在反中亂港禍害深遠 (2013-04-06)
管見集:反對派「三違反」立場妨礙普選進程 (2013-04-06)
李卓人工潮撥火阻撓談判靠害工人 (2013-04-06)
藉奶粉商機發展邊境展銷場 (2013-04-06)
解惑篇:香港如何達成兩個最基本的共識 (2013-04-05)
廿四味:頭髮也關普選事? (2013-04-05)
「港人治港」不排斥中央管治香港的憲制權力 (2013-04-05)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