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富金融策略師 黎智凱
在日本,「安倍經濟學」開始見效,經濟復甦加快;在美國,經濟維持平穩的增長,歐元區經濟仍未有所好轉。債務危機已導致歐元區長達六個季度的經濟衰退,這使得歐洲央行無法早日退出寬鬆貨幣政策。而中國,依然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但不斷下滑的潛在經濟增速也讓人擔憂。
在今年3月的貨幣政策例會上,美聯儲曾暗示已經開始討論在何時、通過何種方式結束購債,同時較多地討論了逐步削減月度債券購買規模的可能性。而在5月1日結束的最近一次政策會議後,美聯儲未就政策退出給出明確線索。5月22日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將出席美國國會聯合經濟委員會的聽證會,就美國經濟和貨幣政策發表證詞。筆者認為,這次伯南克在聽證會上或許會對美聯儲未來的「退出」步驟給出線索,這也或許將會對全球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中國社科院20日在北京發佈的2013年《產業藍皮書》顯示,截至2012年9月,中國出口佔全球總出口的比重超過11%,超過美國、德國和日本。但今年第一季度城鎮居民收入同比增幅就已降至6.7%,2012年的增幅為9.6%。尤其是到最近,中採和滙豐的PMI數值出來之後市場更為擔心,不管是製造業PMI,還是服務業PMI,都看出來中國經濟還在往下走。筆者認為,這次經濟數據的回落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周期性的現象,而是一個由深層次的,包括結構性和體制性等因素造成的。
與此同時,儘管政府採取措施遏制樓市投機行為,但中國房地產行業出現持續走強的跡象。中國國家統計局上周一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四個月房地產開發投資較上年同期增長21.1%,至人民幣1.92萬億元(合3,120億美元)。
須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
筆者覺得,這些數據都令中國管理層決策人陷入兩難境地,如果政府擴大信貸和支出,那麼經濟對債務的依賴度就會提高;如果政府繼續維持當前的政策,那麼經濟增速有可能進一步加速放緩,從而有可能更進一步導致失業率的上升。筆者始終認為,中國要發展就要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找到增長點就要推動改革,促進結構轉型,而政府執行力也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改革因素。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