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財智論壇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認沽權證的買賣秘訣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5-21]     我要評論

中銀國際證券股票衍生產品執行董事 雷裕武

 最近有投資新手查問,為何在窩輪市場內,認購證(call輪)的數目遠較認沽證(put輪)為多(註:以昨日計,仍供買賣的認購證和認沽證的數目為4,115份和605份),成交金額也側重在認購證,當中會否有些啟示性,是否代表call輪的勝算較高,或發行人希望重點拓展call輪產品?

 傳統以來,散戶投資者買賣股票,普遍習慣「炒上不炒下」,參與沽空的人不多,在衍生產品市場上,情況也沒有兩樣,即使股價出現強大沽壓,投資者順勢做淡的相對較少,心態上仍是慣性看好,較多選擇候低以call輪撈底,作即市部署。對發行人而言,發行甚麼條款主要回應市場需求,市場需求大,自然會增加供應,因此,認購證數目較多也是可以理解的。

 目前在窩輪市場的每日總成交額中,認購證的佔比平均約超過7成。倘若細心分析,在成交比率最高的恒指窩輪中,認購和認沽的相關成交比例,往往徘徊在五五或六四之分,可見認沽證的活躍程度不低,或許反映指數產品的投資者相對成熟,已習慣做好做淡;至於個別股份方面,認購證的比例則大幅增加,甚至出現九一之分,一般投資者普遍仍慣性以認購證作即市部署。

 當然,近期也有例外,重磅股滙豐控股(0005)和騰訊(0700)連升多日,昨日分別再創逾兩年和上市高位,而相關認沽證交投活躍,不少投資者藉以部署做淡,捕捉股價短期可能出現的技術調整,其中騰訊認沽證的成交比例更一度超越相關認購證,同時市場資金也持續追入騰訊認沽證,在過去5日市場上成為最多資金流入的板塊,總額逾1,800萬元,可見只要出現機會,認沽證也有一定的捧場客。

 此外,投資者或會留意,股份認沽證的波幅水平,往往稍高於相關認購證,究其原因,或許與市場上Put輪的選擇較少有關,令引伸波幅或會較相應認購輪稍高,而相關槓桿也會受到影響。另一主因與對沖成本有關,發行商如要為Put輪對沖風險,或需要涉及借貨沽空,也可能要買入供應較少的場外認沽期權,令對沖難度輕微增加,而相關成本也普遍提高。

 筆者以往提及,對於一些持有相關正股市的投資者,Put輪還有另類投資價值,可用作對沖持貨的下跌風險。投資者如預期大市已抵達相對高位,擔心股價可能隨時見頂回落,可考慮為持股「買保險」,買入相關Put輪去減低可能的損失。當然,最終不論跌市是否發生,買保險都要付出成本。而實際運作,筆者以往在本欄已作探討,在此不再贅述。

買賣應以短線為主

 除了恒指和個別重磅藍籌,市場上的Put輪選擇往往不多,倘若投資者選不上合適條款,如年期過短、極度價外或流通量不足,建議寧願暫不參與,以免承受不必要的市場風險。此外,投資者在選取條款時,除了留意一些常見數據,如窩輪的行使價、到期日外,也不可忽略其引伸波幅是否穩定、買賣差價、街貨量是否夠合理等。而跟認購證一樣,認沽證也要面對時間值流逝的負面影響,一切買賣應以短線為主。(以上資料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
百家觀點:未來十年特區大運在西部 (2013-05-21) (圖)
單靠貨幣政策 日本難擺脫低增長 (2013-05-21) (圖)
中國政府執行力值得重視 (2013-05-21)
圓匯貶值 投資日本基金利好 (2013-05-21)
國家發展更注重品質和效益 (2013-05-21)
認沽權證的買賣秘訣 (2013-05-21)
百家觀點:炒家離場 用家入市覓心頭好 (2013-05-17) (圖)
聯儲局退市準備就緒否? (2013-05-17)
克服改革陣痛 迎破壞性創造 (2013-05-17)
日本首季GDP報告喜中帶憂 (2013-05-17) (圖)
內地對外資未來仍具吸引力 (2013-05-17)
標準工時立法真能幫到工人嗎? (2013-05-17)
百家觀點:樓市辣招何時了? (2013-05-14) (圖)
RQFII產品增 港人投資趨多元化 (2013-05-14)
全球流動性泛濫不易遏止 (2013-05-14)
環球央行爭相減息 美元升值成趨勢 (2013-05-14)
外圍量寬 中國貨幣政策陷兩難 (2013-05-14)
提升自身能力才是最大投資 (2013-05-14)
百家觀點:樓市低迷不健康 未宜掉以輕心 (2013-05-10) (圖)
從內地通脹數據 談分析方法局限 (2013-05-1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財智論壇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