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國際證券股票衍生產品執行董事 雷裕武
最近有投資新手查問,為何在窩輪市場內,認購證(call輪)的數目遠較認沽證(put輪)為多(註:以昨日計,仍供買賣的認購證和認沽證的數目為4,115份和605份),成交金額也側重在認購證,當中會否有些啟示性,是否代表call輪的勝算較高,或發行人希望重點拓展call輪產品?
傳統以來,散戶投資者買賣股票,普遍習慣「炒上不炒下」,參與沽空的人不多,在衍生產品市場上,情況也沒有兩樣,即使股價出現強大沽壓,投資者順勢做淡的相對較少,心態上仍是慣性看好,較多選擇候低以call輪撈底,作即市部署。對發行人而言,發行甚麼條款主要回應市場需求,市場需求大,自然會增加供應,因此,認購證數目較多也是可以理解的。
目前在窩輪市場的每日總成交額中,認購證的佔比平均約超過7成。倘若細心分析,在成交比率最高的恒指窩輪中,認購和認沽的相關成交比例,往往徘徊在五五或六四之分,可見認沽證的活躍程度不低,或許反映指數產品的投資者相對成熟,已習慣做好做淡;至於個別股份方面,認購證的比例則大幅增加,甚至出現九一之分,一般投資者普遍仍慣性以認購證作即市部署。
當然,近期也有例外,重磅股滙豐控股(0005)和騰訊(0700)連升多日,昨日分別再創逾兩年和上市高位,而相關認沽證交投活躍,不少投資者藉以部署做淡,捕捉股價短期可能出現的技術調整,其中騰訊認沽證的成交比例更一度超越相關認購證,同時市場資金也持續追入騰訊認沽證,在過去5日市場上成為最多資金流入的板塊,總額逾1,800萬元,可見只要出現機會,認沽證也有一定的捧場客。
此外,投資者或會留意,股份認沽證的波幅水平,往往稍高於相關認購證,究其原因,或許與市場上Put輪的選擇較少有關,令引伸波幅或會較相應認購輪稍高,而相關槓桿也會受到影響。另一主因與對沖成本有關,發行商如要為Put輪對沖風險,或需要涉及借貨沽空,也可能要買入供應較少的場外認沽期權,令對沖難度輕微增加,而相關成本也普遍提高。
筆者以往提及,對於一些持有相關正股市的投資者,Put輪還有另類投資價值,可用作對沖持貨的下跌風險。投資者如預期大市已抵達相對高位,擔心股價可能隨時見頂回落,可考慮為持股「買保險」,買入相關Put輪去減低可能的損失。當然,最終不論跌市是否發生,買保險都要付出成本。而實際運作,筆者以往在本欄已作探討,在此不再贅述。
買賣應以短線為主
除了恒指和個別重磅藍籌,市場上的Put輪選擇往往不多,倘若投資者選不上合適條款,如年期過短、極度價外或流通量不足,建議寧願暫不參與,以免承受不必要的市場風險。此外,投資者在選取條款時,除了留意一些常見數據,如窩輪的行使價、到期日外,也不可忽略其引伸波幅是否穩定、買賣差價、街貨量是否夠合理等。而跟認購證一樣,認沽證也要面對時間值流逝的負面影響,一切買賣應以短線為主。(以上資料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