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佔領中環」違背香港主流民意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6-1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張興來

張興來 香港工商總會主席

 民意調查顯示,76%受訪者認為「佔中」行動會影響和嚴重影響香港的營商環境,認為會損害和嚴重損害香港金融中心運作的比例更高達82.7%,商界人士對「佔中」行動可能造成巨大殺傷力的擔憂由此可見一斑。試想,如果有一天,中環「被佔領」,導致交通癱瘓,銀行不能營業,公司不能交易,市民不能提款,香港會變成怎樣的社會?一旦經濟民生受到衝擊,市民又如何安居樂業?求和諧、求穩定、求發展始終是社會主流民意,也是投資者及商界的普遍願望;而法治是百年香港發展的成功基石之一,如果「佔中」行動以違法暴力表達訴求,便背離了法治精神,破壞了社會穩定,不僅商界人士不會認同,相信廣大市民也無法接受。

 近日,「佔領中環」行動正緊鑼密鼓加緊籌劃,所謂第一波「商討日」已於6月9日鳴鑼開場。在外圍經濟仍不明朗,香港社會民生亟待改善之際,「佔中」暴雨一旦來襲,勢必波及香江百業,令商界受損、民生受害,嚴重影響港人的福祉。

「佔中」損及香江百業

 在商言商,作為商界一員,首先關心的是「佔中」行動對營商環境和商界利益帶來的衝擊和影響。眾所周知,金融是香港經濟命脈,中環是香港金融心臟,「佔中」行動若果出現激烈抗爭,甚至暴力衝突,必然損害香港營商環境,不僅銀行證券業首當其衝,連帶跨國企業、中小企業和小商戶也將受到波及,香港國際都市聲譽亦可能受損。

 有民意調查為證,76%受訪者認為「佔中」行動會影響和嚴重影響香港的營商環境,認為會損害和嚴重損害香港金融中心運作的比例更高達82.7%,商界人士對「佔中」行動可能造成巨大殺傷力的擔憂由此可見一斑。

 香港之所以能夠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除了因為有完善的法治制度、通訊自由及行政高效外,穩定的營商環境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試想,如果有一天,中環「被佔領」,導致交通癱瘓,銀行不能營業,公司不能交易,市民不能提款,香港會變成怎樣的社會?一旦經濟民生受到衝擊,市民又如何安居樂業?

 說到底,反對派選擇金融中樞為抗爭據點,目的就是要癱瘓中環、癱瘓香港。「佔領中環」名義上是以爭取普選為目標,實際上卻以政治訴求綁架社會民生,以重創經濟,犧牲港人利益作賭注,令香港付出難以承受之代價。其後果之嚴重,居心之險惡,可謂彰彰明甚。

社會和諧穩定 才能發展經濟

 求和諧、求穩定、求發展始終是社會主流民意,也是投資者及商界的普遍願望,只有社會和諧穩定,才能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而「佔領中環」顯然與香港的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

 法治是百年香港發展的成功基石之一,港人一向崇尚和平、法治和理性,願意循正途爭取各項權益,爭取普選同樣要合情合法,如果「佔中」行動以違法暴力表達訴求,便背離了法治精神,破壞了社會穩定,不僅商界人士不會認同,相信廣大市民也無法接受。

相關新聞
「佔領中環」違背香港主流民意 (2013-06-17) (圖)
每周輿論動向:特首反對「佔中」表明護法決心 「叛諜」揭美干預港事激起眾怒 (2013-06-17)
廿四味:揭反對派暗中操控嶺大學生會炒作校長遴選 (2013-06-17)
「習吳會」為開啟兩岸政治對話營造良好氛圍 (2013-06-17)
西方走廊:「偷窺」讓華盛頓成為「千夫指」 (2013-06-17)
解惑篇:深圳也關注跨境學童問題 (2013-06-17)
勿讓「佔中」思想在校園擴散 (2013-06-17)
反對派操縱學生會對嶺大遴選校長進行政治炒作 (2013-06-15)
自留地:堂堂之陣 正正之旗 反對「佔中」 守護香港 (2013-06-15)
管見集:美國才是網絡「超級大盜」 (2013-06-15)
「佔中」失道寡助 豈可蠱惑人心 (2013-06-15)
「佔領中環」是解決矛盾還是激化矛盾? (2013-06-14) (圖)
來論:3,000「V煞」預演「佔中」 警方須防衝突失控 (2013-06-14)
廿四味:反對派挑釁駐港部隊居心叵測 (2013-06-14)
警惕分離主義勢力抬頭 (2013-06-14)
美捏造「中國黑客論」暗渡陳倉 (2013-06-14)
西座內望:戴耀廷屢「搬龍門」說明「佔中」不得人心 (2013-06-14)
戴耀廷為何「疲累」? (2013-06-14)
中國歷史科地位正面睇 (2013-06-14)
來論:美國召開聽證會向反對派發出奪權「進攻號」 (2013-06-1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