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名人薈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席慕容:我用整整一生 錯過整整一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10-1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我們對席慕容太過熟悉。她的名字最初在記憶中留下的刻痕,往往是小學課本中的經典篇目。又恰恰是這份熟悉,遮蔽了我們對她的不熟悉。席慕容是詩人、散文家,專業則是油畫。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整個中國內地對她的詩耳熟能詳,因她寫得膾炙人口、足夠柔情,但二十多年過去,席慕容早已變得不同。

 她筆下流淌過細膩如水的感情,血脈裡亦有粗獷蒼茫的原鄉。《一顆會開花的樹》是早就回不去的當年,之後二十多年裡的她,在寫的是蒙古—她從家族遺傳到的生命底色。我們更不熟悉的,則是席慕容的童年也曾與香港有過深刻交織,而這或許可成為重讀她人生故事的起點。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攝:曾慶威

席慕容隨家人飄落台灣前,有五年童年時光在香港度過。

 她當時讀位於灣仔的香港同濟中學附小(如今已不存在),那是亂世,同班同學裡老的小的各種年齡都有,而教書先生的水平其實教大學也綽綽有餘,那年頭卻只能擔任小學職位。所以在席慕容的回憶中:「他看我們這些小蘿蔔頭不知人間疾苦,就會在課程之外加些課外作業給我們,叫我們背唐詩古詩。」

 當年香港的小學國文課本比台灣要深,小學六年級已經讀《賣柑者言》,日後看來,那成了相當重要的文學啟蒙。

「我的樹就在我的草原上」

 有些人會悔其少作,後悔自己當年寫得不好,但席慕容不會。她說:「我對我的油畫悔,覺得年輕時候畫成這個樣子還好意思拿出來,因為油畫是我的專業,但是詩不是。詩是我給我自己留下來的觸動,或者記憶。所以年輕時可能寫得幼稚、寫得不成熟,但無論如何,我在我年輕時把我的想法記下來了。」

 所以不但不悔,而且慶幸——因為很多「當時」的觸動不寫下來,是會消失的。所以席慕容常和年輕人講:「寫詩是為你自己,不見得要給別人看。尤其是你剛開始寫的時候,就找個本子或者電腦—你自己寫吧。我們寫詩不是要跟別人比賽競爭呀。」

 一個人到了四十多歲才回到自己家族的故鄉,有何感想?席慕容回到的那個蒙古,被她稱為「原鄉」。蒙古在她的血液裡,第一次回去就似曾相識。

 聽起來誇張,但冥冥中的血脈遺傳本就神奇。席慕容從台北師範藝術科畢業後,去歐洲學油畫,當時她在畫很大張油畫的間隙休息時,也畫一些小張素描,她常常會畫一棵孤單的樹,拖著好長好長的影子。後來回到台灣教書,她仍然會經常畫那棵樹。「有時候學生看到我在本子上畫的插圖,看到這棵樹就都偷偷笑,他們說老師畫的樹好笨啊。一棵樹幹幾根樹枝這樣,可能因為台灣的樹很多姿態吧,但他們覺得老師老畫這個姿態。」

 結果到了1989年,席慕容第一次去到蒙古高原,剛踏上草原沒多久,和她一起去的朋友就指著草原說:「席慕容,你的樹!」原來那片草原上完全沒有別的樹,只有一棵樹:一根樹幹,樹枝張開來,長長的影子拖在草地上。

 席慕容瞬即懂得:「我的樹就在我的草原上。」而在她沒有見過它以前,就已經畫了十幾二十幾年。

 「然後後來我有學生也去了蒙古高原旅行,回來就跟我說,老師你的樹在那裡,所以我覺得我是個試驗品,就像參加一個還鄉的試驗。」輾轉了那麼多地方,仍有一部分屬於自己的「鄉」要還。

 有人說是這份血脈遺傳的影響,讓席慕容的詩寫得直白,這一點她並不敢肯定,但對於她畫的畫,這卻是唯一合理的解釋。她說:「我常常畫這棵樹,但我不知道它從哪裡來,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它是從我父親跟母親出生的蒙古草原上來。」席慕容的父親比較浪漫,她覺得自己跟父親很像,比較人來瘋,而母親則很冷靜,所以有時候也想學學母親。

「我是個山頂洞人」

 席慕容自稱為「山頂洞人」她喜歡躲在自己的洞穴裡寫作。但每每有機會時,她願寫出來或講出來呼籲的內容,則與文化保育有關。

 今時今日,我們該如何看待蒙古文化與華夏文化的關係?

 席慕容認為:「如果我們指的是內蒙古自治區,那麼因為中國有這麼廣大的領土,由此造成了生活方式和文化的不一樣,所以這個文化應該說是一個很寶貴的文化—其實不是我們說的,這是人類學家說的。」在她看來,假如這個世界只剩下一種文化,文化就已死亡了。

 「文化的好處就是彼此不大一樣,但還有一些一樣的。讓文化保持,就是讓整個國家每個人都有一種生機的保持,如果說文化搶救放到博物館裡去的話,其實蠻悲哀的。」她舉了大興安嶺中幾個族群為例,並說自己真的很想寫一首詩,代替那幾個族群中人告訴世人—歡迎你們來,我們家裡已經沒甚麼東西給你們看了,但是沒關係,博物館就在我家隔壁—我們的東西都放進去了,可人還活著。

 席慕容覺得,沒有甚麼是比這種狀況更可怕的事了。「如果整個族群真的消亡了,或者因為人口逐漸減少,那這個博物館是成立的。可是我這個族群的人還活著,卻已沒有了文化,文化已經被博物館很好地搶救、保留下來了—我想說的是,如果這些人都還活著,那麼請把文化還給這些人。」

人是跟著生命走

問:如今在詩歌寫作上和年輕時有怎樣的不同?

席:我現在還是會寫些感情的詩,但想法和年輕時候不一樣了—也不是完全不一樣,但人是跟著他的生命走,年輕時的想法寫出詩來,有人喜歡、有人告訴我他喜歡,對我來說是很溫暖的事情。但如果一個人真心對待文字的話,就不可能重複從前的東西,那個「我」已變成今天的樣子,但本質沒變,我還是會生氣、激動之類,沒有變成假人,但青春的那個感覺留在那個時候了。

 

問:筆下的柔情和血液中蒙古的粗獷是否會有矛盾?

席:(笑)其實蒙古男人的柔情可不得了啊。我們往往喜歡對人進行大的分類。我不反對這種大體分類,可是生命的本身有很多東西是一樣的。當蒙古男人穿著蒙古服裝站在草原上,就像一棵樹一樣——玉樹臨風而且是比較魁偉的一棵樹,可是他對待女性的細緻和關心,是一樣的啊。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我們都會遇到粗心的人,同理也都會遇到細心的人。

 

問:詩歌是否會衰落?

席:我在台灣不會遇到這個問題,因為在台灣,我們的詩人好多。詩歌獎裡那些年輕的得獎詩作好得不得了,很少有人覺得詩歌會沒落。但到了內地,人人都在問。

  詩歌其實一直在那裡。詩本身就小眾,其實詩永遠都在,只是有時候多些人注意,有時候少些人注意而已。所以詩絕對不會沒落。

 

問:最感動的讀者回饋是?

席:我覺得我得到的鼓勵是很多讀者會在我不曉得的地方出現,比如說新疆,一個餐館裡面的師傅做飯時聽到別人叫我的名字,就出來問我:「你是席慕容嗎?我喜歡你的詩。」當時聽了很溫暖,因為我認為我自己的詩不怎麼樣,但它經過讀者生命的厚度會變成另一個樣子,所以在偏僻角落知道有人在讀自己的詩的感覺很受鼓勵。

詩的通俗性

問:有人認為你的詩很通俗,對此怎樣看待?

席:這個世界有各種人,所以有各種想法,那麼在意別人想法的話對自己沒甚麼意義,我不會反駁,但我自己覺得《詩經》本身就是非常通俗的。比如我們現在回頭講上世紀六十年代,好像已有四十年距離,可以講了,可是如果評論眼下這個年代,我想我們還是再等四十、五十年吧。

  所以沒甚麼好辯論的好生氣的。如果是一個喜歡寫詩的人,就寫下去吧,自己不能論斷自己,別人也不見得是權威——文學的權威的評論者和論斷者,只有時間和讀者。

  我現在也在呼籲,我還活著。像《一棵會開花的樹》那首詩是我三十年前寫的,說不定五十年後也就只剩那一首。但因為我現在還活著,人還在這個世界上,又繼續寫了二十幾年,所以你們可不可以讀一讀——這只是我的呼籲。讀了不喜歡,那另當別論,但是如果曾經喜歡過我從前的詩,那麼要不要試一試現在的?我也不能因為討讀者的喜歡去停留在我的從前,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說的意思是我寫蒙古也寫了二十幾年了,可不可以看一看?不一定要買呀,可以去圖書館看的啦。

 席慕容在第七本詩集《以詩之名》中曾寫過:「原來/用整整的一生來慢慢錯過的/竟是我們這唯一僅有的/整整的一生啊!」即是說人們經常說自己錯過了這個那個,但隨著年歲漸長,身為詩人的她敏銳地洞悉到:「我在用整整的一生錯過我整整的一生。」

 她發現這個「錯過」的含義是她發現自己永遠都在錯過著,錯過很多東西,所以永遠都在後悔。但她又說:「唯一可以和後悔抗衡的就是寫詩吧。」

相關新聞
席慕容:我用整整一生 錯過整整一生 (2013-10-19) (圖)
退休在即的李歐梵:「還我自由身」 (2013-10-14) (圖)
金馬編劇的勵志故事 (2013-10-14) (圖)
有關源頭減廢及可持續發展互動微電影創作比賽 (2013-10-14) (圖)
陳敢權:壯大粵語文化 品香港世道人心 (2013-10-05) (圖)
「為時代造像」的吳為山 (2013-10-05) (圖)
王安憶絮語 眾聲喧嘩裡的靜 (2013-09-28) (圖)
吳山明:水墨人物 樂享生活 (2013-09-21) (圖)
鄭宗龍 愛逃跑的編舞家 (2013-09-14) (圖)
吳東奮 創新水墨融工筆 (2013-09-14) (圖)
沖出好畫作 (2013-09-14) (圖)
字如畫 畫如字 書畫奇才傅伯庚 (2013-09-07) (圖)
感悟生命的真諦 (2013-09-07) (圖)
牡丹江文化的擺渡人 (2013-09-07) (圖)
一生醉心書畫 (2013-09-07) (圖)
傅伯庚簡介 (2013-09-07) (圖)
台灣知名設計師唐聖瀚:設計師不要自貶身價 (2013-08-31) (圖)
大陸旅遊紀念品市場大有可為 (2013-08-31) (圖)
張楊不張揚?——從現實中走來的第六代導演 (2013-08-24) (圖)
張楊電影「寫作的零度」 (2013-08-24)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名人薈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