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最近在大銀幕重看侯孝賢的《童年往事》,想起那一代父母對兒女的態度。
電影講田豐飾演的父親,本來在廣東當官,一九四七年去了台灣,在台北教育廳當督學,後來受不了北部天氣太潮,帶着家人去高雄鳳山,當個月入六百塊的小教員,又患了肺病,上有老母,下有四子一女,日見拮据。這種格局我們太熟悉了,因為很多家庭都走過類似的路。
戲裡的兒女,都是有代表性的人物原型。這類家庭,大女兒總是被犧牲的,即是無論學業成績多好,都要為供弟弟讀書而早早出來做事,然後快快嫁人。戲裡的女兒就是這樣,她本來考上了台北第一女中,數學還得一百分,但是沒法,最終還是入讀就近的中學,後來進了高雄師範,當了教師。有一次抹地,她回想起獨自去台北考中學的威水史,先是開心,後來禁不住對着地板哭了,說如果進了第一女中就好了。
另一類人物是主角阿孝的哥哥阿忠。阿忠是那種一生下來就比較虛弱的男孩,手長腳長像火柴人。阿忠讀書成績一般,後來也當了教師。因為身體條件差,連服兵役也可能沒資格。我們這代家庭,很多也有像阿忠的人物。母親懷他的時候,可能正在打仗,吃得不夠又顛沛流離,早產或先天營養不良,使這類男孩特別瘦弱,有時連個性也比較內向,甚至缺乏自信。然後就是阿孝這類較幸運的孩子,出生在太平年份,媽媽營養好,生下來身體壯,又像有能力讀書,家裡的物質條件都向他傾斜,機會最多。
不過孩子長大了,被犧牲與被照顧的,各自的出路是否就如父母當初的規劃呢?電影裡阿孝的父母早逝,見不到這一天。不過那一代的父母,勢利眼的也不少,兒女如做不到他們心中的要求,比方上到重點大學,畢業後在政府或大企業出任高職,再找個體面的媳婦或丈夫等等。他們嘴裡不說,心裡還是嫌棄與不甘的。所以即使父母與子女之間,有時也要問,相煎何太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