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左四)與嘉賓為展覽剪綵。
——香港中文大學「鳳翥龍翔」展側記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以鳳為校徽。鳳一直被認為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象徵之一,過去經學、史學、神話學對鳳鳥的解釋多不勝數,但始終未能具體展示早期鳳鳥的神秘面貌。為慶祝五十周年校慶,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中大歷史系、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攜手舉辦「地下的中國──鳳翥龍翔」展覽,從考古學角度展示華南地區八千年前鳳鳥的起源故事。是次展覽在中大文物館舉行,展期將一直延續到明年的3月2日。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展覽於10月24日舉行開幕典禮,主禮嘉賓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白雲翔教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賀剛先生、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副所長李海榮博士、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文博)吳志華博士、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文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李熾昌教授、歷史系系主任葉漢明教授、文物館副館長姚進莊教授,以及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鄧聰教授。
尋找本土的根源,推動本地考古
是次展覽展出共二十多件鳳鳥文物和六件玉龍,分別屬於新石器時代和商代的珍貴文物,包括國家一級及二級文物商代皇后婦好的玉器,以及從未在國內外展示過的鳳鳥白陶。考古學家根據近年考古新發現,探索由湖南高廟至深圳咸頭嶺鳳鳥紋飾系統的源流,這是二十一世紀中國考古甚至是東亞古代思想史研究上重大的突破。中大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繼去年的「華夏第一龍」展覽,今年以鳳鳥為主題舉辦「鳳翥龍翔」展覽,寓意龍鳳呈祥,以慶祝中大五十創校周年。
如果要破除香港文化沙漠的惡名,今次的展覽是一個大好時機。是次「地下的中國—鳳翥龍翔」展是「毋忘香港的根」系列第四個大型展覽。地下香港也有無盡的寶藏,揭示龍鳳的歷史。1933年,香港大學的一位神父在南丫島大灣發掘到了新時期時代的彩陶。在南丫島上發現大約六千多年前有鳳鳥紋飾的彩陶,還發掘出三千多年前的龍牙璋—香港有如此異彩紛呈藏於地下的古老文化,令人驚喜。
而在以往的展覽中,中大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介紹了大學的考古研究如何從東亞的角度,重建七千年香港古代文化的歷史。本年六月中大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澳門政府民政總署、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以及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就港澳史前輪軸機械的問題,共同舉行了一次國際性會議,對中國以至世界科學技術研究的推進,亦在此展覽有介紹。二十多年來港澳地區的考古發現,證明本地古代文化非但不是一無所有,反而是遍地黃金。
空間立體化的信仰思維
龍與鳳,今日已經成為中國人吉祥如意的象徵,龍鳳呈祥等詞彙的運用,見證着龍鳳從皇家帝王的圖騰符號變為民間祈福願景的過程和社會變遷。然則,今次中文大學的展覽,也從更為深刻的歷史起源和比較角度,向參觀者展示了龍與鳳的差異。
龍,作為一種圖騰,實質上起源於中國的北方,是北方中原地區的一種崇拜符號。而中國的古代文明,往往以長江劃界—北方一馬平川,文化相近;但是南方丘陵山地處處,河川眾多,原野茂密,在一塊很小的區域之內,實際上就可能存在着幾種完全不同的文化群體和生活形態。透過今次展覽所知,龍的圖騰大約起源自八千年前,內蒙古東拐棒溝和遼寧牛河梁出土的玉龍,是目前中國已知的最早的龍與玉的結合。而湖南孫家崗的鳳鳥玉佩,則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是最早的玉鳳。而東周以來,南方的楚國人,其對鳳鳥的熱愛便是情有獨鍾。長江流域的居民,對鳳的崇拜,要高很多。據文獻和考古分析,鳳作為一種神鳥的崇拜,大約出現在八千年前的湖南高廟。
今次展覽,來自湖南出土的文物很多,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湖南與鳳的歷史淵源。一般認為,因為南方的溫濕氣候與農業作業環境與北方大不相同,先民對太陽的崇拜呈現出了一種空中化的趨勢,因此會有神鳥的圖騰出現。而鳳,就是這樣一種符合南方民俗信仰和農業生產環境的想像動物。因此,鳳的崇拜,往往與太陽的崇拜相互結合,並且擴散到東南亞地區。據悉,不少南中國以及東南亞地區出土的青銅時代的銅鼓紋飾,便有飛鳥、太陽等圖案要素。
空中的鳳鳥,水中的蛟龍,一南一北,構成了古代中國人的圖騰崇拜體系。講求陰陽平衡的中國人,後來將龍鳳比喻為男女,甚至上升為皇權象徵,分別代表皇帝和皇后。對於古代甚少入水且無法翱翔藍天的中國人來說,此種立體化的信仰體系,也見證了中國文明的包容性。
重新改寫的珠三角文明史
其實不僅僅是香港,甚至連深圳的考古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既然一般認為鳳鳥作為一種崇拜圖騰,起源於中國的湖南地區,鳳鳥又是中國南方文化的象徵,則深圳、珠三角地區的古文明,也應當是這一文化體系的一部分。
2006年深圳的咸頭嶺出土了三件距今六千多年的白陶盤。從外觀上看,深圳出土的白陶盤與湖南的湯家崗遺址的陶盤很相似。出土的白陶,其原料除了部分是用高嶺土之外,多用氧化硅、氧化鎂成分為主的陶土,燒成之後陶器的表面呈現出純白色或者帶黃的白色,為當時社會上較為稀少的貴重禮器。
考古學家們因而認為,這種相似性便是一種文化上的DNA,它從文物的角度驗證了深圳、珠三角地區的古文明與長江流域的文明具有某種程度上的一致性和相同性。因為珠三角地區的其它文物發掘也驗證了這一點。
香港深圳的考古學家幾乎都認為,這些出土的文物證明了珠三角地區的文明具有早期的土著性,是文化起源和開拓的象徵,也是農業文明在這一地域生根發芽的有力證據。從這個意義上看,嶺南地區是不應該被視為南蠻之地的。
如今,這些文物都來到了香港中文大學,作為慶賀中大校慶的禮讚,呈現給了市民,講述綿延不絕的古代中國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