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來自內蒙古發展戰略的調查
2013年,國內外經濟形勢複雜嚴峻,發達經濟體企穩運行步履蹣跚,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深處大氛圍,感同身受的內蒙古經受嚴峻考驗並取得新成就。來之不易的成就飽含着2013年內蒙古出台的「8337」經濟社會發展新定位的引擎作用,其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各領域,統籌了推進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等諸項工作,集中反映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內容殷實具體,高屋建瓴的定位,系統完整的發展戰略,成為全區上下促科學發展的助推器,其執行力之強,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2013年,內蒙古全區生產總值完成1.68萬億元,增長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5萬億元,增長18.4%。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總產達554.6億斤,增產48.9億斤,增長9.7%,增量和增幅均居全國第一;牲畜存欄連續9年保持在1億頭只以上,羊肉、乳、絨毛產量繼續全國領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旅遊、物流、金融、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
經濟就是國計民生。有效解決國計民生問題,就是可持續的發展保障。如果說新世紀的頭十年內蒙古抓住了國家經濟進入快速增長期的重大機遇,通過資源優勢實現了經濟騰飛。那麼,當今的內蒙古秉國家之大政,謀區域之發展,讓承載着逾2400萬內蒙古各族人民的努力、願望和託付的,科學的發展規劃,力促內蒙古經濟結構調整的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轉型創新的高度、難度超越以往,從而促使優質、高效的社會經濟發展的步履更加穩健。■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建麗
經濟結構調整取得實質進展
加快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是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的根本途徑,亦是促進地區經濟升級、創造競爭新優勢的戰略選擇。
內蒙古是資源大省,結構性矛盾成為必須大力解決的問題。自治區把穩增長與促轉型相結合,去年,一批煤炭加工轉化和綜合利用項目建成或開工建設,新增電力裝機500萬千瓦,外送電量1400億千瓦時,新開工煤製氣120億立方米。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455.6億元,增長14.5%。現代裝備製造、雲計算等新興產業快速成長,建成雲計算伺服器16.5萬台。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出台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70條政策措施,強化要素保障,中小企業增加值增長13%,個體工商戶突破100萬戶。積極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大力發展縣域經濟,80個旗縣(市)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於全區平均水平。
今年,內蒙古冀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以增量帶動結構調整,以創新促進產業升級。冀抓好能源、化工基地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加快傳統優勢特色產業改造升級,推動產業整合重組。大力發展非資源型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雲計算建設,奇瑞汽車、北方賓士重型卡車等裝備製造業重點項目。加快發展新能源、稀土新材料、生物製藥、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產業,做大總量和規模,打造新的支柱產業。
「三產」是地區發展與否的重要標誌。內蒙古冀建30-50個特色鮮明、規模較大、輻射帶動力強的服務業集聚區。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建設一批綜合物流園區,以滿洲里、二連浩特等口岸城市為重點,發展「陸港經濟」。鼓勵各類資本參與地方金融機構增資擴股,發起設立民營銀行,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機構,探索建立跨境旅遊合作區,加強國內旅遊區域協作。
新型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推進呼包鄂城市群建設,加快東部盟市發展,促進功能互補、產業互濟,實現並聯式、組團式發展,打造引領全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加強重點工業園區建設,是內蒙古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抓手。
穩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去年,內蒙古組建了一批新型科技研發機構,實施了一系列科技重大專項,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園創新基地提檔升級,自主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應用能力明顯提升,研發經費投入126.8億元,專利授權量增長24.1%,高新技術企業達180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別達到79家和86家。
今年內蒙古將大力實施科教興區戰略,加強新型煤化工、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產業領域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冀在更多領域實現理論與技術突破。
重大項目 成可持續發展基石
重大項目成內蒙古經濟發展的血脈和核心。2013年,列入全區重大項目實施計劃的623個項目完成投資4647.2億元。項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中天合創360萬噸甲醇等13個重點項目獲得國家核准,200億立方米煤製氣、伊泰200萬噸煤製油等14個重點項目,投資總規模2700億元。加快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公路建設完成投資656億元,30條出區高等級公路全部打通,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4080公里,一級公路達到5578公里,新增通水泥路嘎查村1021個。鐵路建設完成投資270億元,新建鐵路700公里,鐵路運營總里程達到1.1萬公里,居全國首位。機場建設完成投資16億元,增長60%,全區機場總數達到18個。水利建設完成投資130億元,農網改造升級,農村牧區基本實現了戶戶通電。
正在組織實施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影響的重大項目, 對今後的內蒙古必將產生深遠的歷史影響。
生態建設成效卓著
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良性互動是內蒙古生態建設的價值取向。去年,內蒙古完成林業建設面積1205萬畝,其中六大重點區域植樹造林196萬畝,草原建設總規模5307.3萬畝,草原平均植被蓋度44.1%,完成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650萬畝。落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下降4.5%和5%,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
完成林業生態建設面積1000萬畝、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50萬畝。草原建設總規模保持在4000萬畝以上是今年的計劃。
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對外開放成內蒙古經濟重要推動力。2013年,內蒙古成功舉辦蒙粵科技合作活動周、蒙港澳經貿合作周和東北四省區行政首長聯席會議,引進國內(區外)資金到位4400億元,增長25%。加快推進向北開放戰略,對外貿易實現恢復性增長,完成進出口總額120億美元,增長6.5%,實際利用外資44億美元,增長12%。
內蒙古新開工的4個40億立方米煤製天然氣中,3個為央企和區外企業投資,先後同京津冀、魯蘇浙等省市簽署天然氣、電力外送協議,規模分別達到300億立方米、2000萬千瓦。
今年,內蒙古冀加快建設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和充滿活力的沿邊經濟帶,提升開放發展水平。大力發展口岸經濟,探索設立邊境自由貿易區、跨境經濟合作區,完善與俄蒙在加工貿易、資源開發、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合作機制,簡化過境簽證手續。進一步加強與周邊省區市的經濟協作,推進與沿海和內陸地區的橫向聯合,深化與港澳台地區的經貿合作,推動內蒙古經濟深度融入全國發展大局。
民生支出2340億
佔公共財政預算支出63.6%
民生成硬指標。2013年,內蒙古全區財政民生支出2340億元,佔公共財政預算支出6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97元,增長10.1%;農牧民人均純收入8596元,增長12.9%,均高於經濟增速。新增城鎮就業27.1萬人,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保障標準均提高10%以上,城鄉低保、農村牧區「五保」、城鎮「三無」人員和孤兒補助標準位居全國前列。
從壓縮下來的「三公經費」中安排18億元,為295萬低收入農牧戶每戶發放1噸取暖煤。解決了農村牧區100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扶貧投入超100億元,實施扶貧開發項目961個,40.8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17.8萬套,完成農村牧區危房改造12.75萬戶。
今年,內蒙古確保新增城鎮就業25萬人以上。新開工城鎮保障性住房24萬套,農村牧區危房改造確保完成13萬戶以上。擴大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新農合參合率穩定在95%以上。
「五大基地」打造內蒙古經濟「升級版」
內蒙古「五大基地」建設,就是要把內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務華北、面向全國的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建成全國重要的現代煤化工生產示範基地,建成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和現代裝備製造等新型產業基地,建成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建成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遊觀光、休閒度假基地,以此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努力打造內蒙古經濟的「升級版」。
「五大基地」的建設,使產業佈局更為科學,同時可以高效利用資源,推動主導產業集中、集聚、集約發展,有效維護生態環境,直接帶動就業、從而增加群眾收入,增強民生投入的財力基礎。
目前,內蒙古「五大基地」規劃已全面完成,開局良好、一批高水平的大項目已相繼落地開工。按照規劃,到2020年,內蒙古煤炭就地轉化率將達到50%以上,天然氣和電外送規模將分別達到800億立方米和8500萬千瓦,現代煤化工產值達到煤化工總產值的70%,裝備製造業產值比2012年增長2.5倍,綠色農畜產品加工銷售收入將達到6000億元,旅遊收入佔到地區生產總值的10%以上,屆時內蒙古將全面形成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支柱產業多元化的現代產業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