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重慶忠縣位於三峽庫區腹心,長江橫貫縣境88公里,是三峽移民搬遷重點縣。重慶市五大功能區戰略出台後,忠縣作為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定位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屏障和長江上游特色經濟走廊,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和特色資源加工基地。忠縣縣委書記劉貴忠表示,忠縣要結合自身實際,努力打造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示範縣,加快建設庫區工業高地、重慶品位小城、中國幸福橘鄉及三峽庫區生態旅遊目的地。■香港文匯報記者 袁巧 通訊員 周其釗
科學佈局 細分四大功能區
唐貞觀八年,為紀念州人巴蔓子和嚴顏將軍忠義壯舉,唐太宗賜名「忠州」,忠縣由此得名。
劉貴忠介紹,忠縣幅員面積2187平方公里,為最大限度整合資源、激發活力,統籌兼顧土地利用空間、城鎮化建設、產業佈局、生態安全等發展因素,將忠縣劃分縣城發展區、特色生態工業園區、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涵養旅遊發展區四大功能區,以分區實現「面上保護,點上開發,彰顯特色,示範發展」,建設生態品位名城。
在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中,忠縣積極推動工業轉型發展,走低能耗、低污染、循環性,工業發展和生態環境相協調的生態工業發展道路。面積約53平方公里的忠縣特色生態工業園區,主要包括烏楊鎮臨江和烏普路沿線區域,現已基本形成農副產品、新型建材、能源化醫、裝備製造和電子信息、輕紡服裝的「4+2」生態產業結構,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3家,園區工業總產值達220億元。為堅持工業發展和生態並重,忠縣積極推進企業技術升級改造,延伸產業鏈條,力求產業間相互關聯,促進清潔生產和廢棄物多層次循環利用,推動循環經濟。
40平方公里,40萬人口--這是忠縣縣城為自身制定的「極限規劃」。忠縣縣委書記劉貴忠說,以縣城為中心,面積達98平方公里的縣城發展區,將在規劃上融入生態環保理念,同時以「永恆建設」思路,減少規劃不合理帶來的資源浪費和城市生態破壞,提升城市發展的生態「含金量」,使忠縣在建築風貌、風土人文、生態保護等各個方面都凸顯出「品位小城」的特色。
忠縣農產品主產區幅員面積達1063平方公里,生態涵養旅遊發展區面積為973平方公里,二者佔全縣總面積的93.1%,構成了忠縣最主要的生態屏障,也是忠縣農業產業、旅遊產業發展的核心。忠縣提出,要努力形成以加工柑橘、優質糧油、草食畜禽為支柱的特色效益農業體系,大力推廣循環農業技術,暢通特色農產品流通渠道,積極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創建。同時,發展以「忠文化」、「柑橘文化」為主要內涵的文化旅遊、生態旅遊和鄉村旅遊,打造「一城一帶一線」旅遊產品,加快建設三峽港灣旅遊度假區,推出三國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實施石寶寨景區提檔升級規劃,推動三峽庫區生態旅遊。
雙輪驅動 打造美麗濱江經濟帶
長江流經忠縣88公里,支流近500公里,是庫區長江岸線最長的一個縣。為涵養水源,忠縣提出,將禁止在白石水庫等水源涵養保護核心區發展工業,並嚴禁畜禽養殖和修建居民點,同時利用國家退耕還林等優惠政策,在長江兩岸大力栽植柑橘等經濟林,力爭到2017年,忠縣森林總面積達到16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0%,其中長江兩岸森林面積達5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
劉貴忠介紹,忠縣是名副其實的「濱江之城」,約28公里長江主幹流穿過縣城發展區和特色生態工業園區,為讓生活在長江邊上的老百姓有更多就業機會,同時展現城市的亮麗濱江、活躍城市經濟,忠縣將結合四個功能分區,全力推進濱江路沿線開發建設,規劃打造「美麗濱江」經濟帶。
忠縣發改委副主任蔣曉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美麗濱江經濟帶」涵蓋長江兩岸(南岸、北岸)四鎮(忠州鎮、新生鎮、復興鎮、東溪鎮),北岸濱江經濟帶東起蘇家水廠,西至新生高營鋪(銀山)片區,全長約13公里,以商務服務、都市休閒、生態居住「三大功能」為主;南岸美麗濱江東起復興鎮西流村,西至東溪鎮東溪社區,全長約7公里,以涵養水源、打造山地公園為主,佈局便民商業服務設施,重點發展「三峽港灣」片區。
「美麗濱江經濟帶建設將有效擴展縣城城市功能,緩解城市發展壓力,優化三產結構,」蔣曉明告訴記者,忠縣濱江經濟帶建設將突出經濟、生態和民生「三位一體」,堅持「南北共建、雙輪驅動」。目前,忠縣已規劃實施33個以基礎設施為主的政府類項目,以商貿、物流、休閒旅遊、房地產開發為主的市場類項目建設,同時推進沿江綜合治理工程,加強庫岸綠化、消落區治理,促進濱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文旅結合 創經濟新增長點
三峽庫區旅遊資源豐富且獨具特色,忠縣石寶寨作為「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上七大特色旅遊景區之一,集山、水、古建築於一體,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盆景」景觀,又被稱為「世界八大奇異建築」之一,目前,正在爭創5A級旅遊景區。
劉貴忠說,依托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建設,忠縣正加快石寶寨、三峽橘海、石子鄉高山避暑鄉村扶貧旅遊等特色旅遊景點的改造升級步伐,並在旅遊景點中融入柑橘文化、忠義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打造文化生態旅遊產業集群。
隨着重慶朝天門母港遷址,三峽遊輪過夜港下移,忠縣緊抓機遇,引進萬州港口集團,投資3億元建設過夜港及旅遊集散中心項目,並圍繞市場需求,在與忠縣縣城隔江相望的東溪湖及天子山、翠屏山,打造以「三國大型山水實景演出」為核心,融「特色演藝、主題遊樂、文化度假、戶外體驗」於一體的三峽港灣項目,擬將忠縣過夜港打造為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上的重要節點。
「忠縣三峽港灣國際旅遊度假區項目的建設,將有效豐富長江三峽旅遊的文化內涵,為長江三峽、重慶市增添一拳頭旅遊產品,更添三峽旅遊的魅力,同時也將推動忠縣生態旅遊和縣域經濟發展。」劉貴忠介紹,該景區總投資15億元,項目之一為《烽煙三國》大型山水實景劇演出,以關羽為主要角色,劇情涵蓋了關公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大意失荊州等歷史事件,將於今年10月試演,是國內目前唯一一台展示三國忠義的山水實景劇。
品兩岸橘香 享生態美食
柑橘產業是忠縣最大的特色生態農業產業。自1997年引進美國原施格蘭柑橘產業化項目後,經過17年培育,忠縣柑橘產業已實現了「從一粒種子到一杯橙汁」的產加銷研學旅「六位一體」完整產業鏈,長江兩岸約20萬畝的柑橘林形成「一江碧水、兩岸橘香」的壯麗景象。忠縣「派森百橙汁」因綠色無添加,出口至歐美和東南亞各國,頗受歡迎。
目前,忠縣已成為重慶柑橘產業的核心區和全國柑橘技術示範區,柑橘規模達35萬畝,年產果量達21萬噸,基地果園、加工銷售、運輸物流、生態旅遊等產值近10億元,惠及30萬果農。利用花果同樹的奇特景觀,忠縣大力發展柑橘旅遊,中國柑橘城亦被國家旅遊總局確定為「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
為淨化三峽庫區水質,發展庫區經濟,忠縣於2010年啟動了三峽庫區生態漁場建設,在保證庫區水質的前提下,開發庫區不具備通航條件的幹井河、龍灘河庫汊建水域牧場,按照「放牧式」的「保水漁業」生態養殖理念,發展庫區水產養殖,創建「三峽牌」有機魚,帶動漁民、移民增收致富。
重慶市農投集團三峽漁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在攔魚區進行濾食性魚類為主體的生態養殖並進行輪捕輪放,可通過魚類的食物鏈消化吸收水體中氮、磷等富餘有機物質,既可持續有效地提高水體的自淨能力,達到「以魚淨水、以魚護水」的目的,保護和增殖魚類資源,促進庫區水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經過相關部門常年水質監測,忠縣水域牧場水質穩定保持在國家Ⅱ類水質標準。
據悉,因「三峽魚」養殖嚴格做到不投飼料,不投肥料,不投漁藥,完全依靠攝食天然餌料生長,「三峽魚」的畝產只有30公斤左右,每條「三峽魚」都懸掛產品防偽標誌和有機認證產品防偽追溯標誌。因為天然生長,「三峽魚」的DHA、粗灰分、粗蛋白等含量均比普通魚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