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科學劃分五大功能區 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
重慶是中國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絲路經濟帶」和打造長江流域經濟帶支撐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戰略構想中,重慶的戰略地位與發展責任日顯舉足輕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履新重慶後,搭班子建團隊、謀改革訂思路,構建了大氣磅礴的發展藍圖: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針對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差異大的狀況,提出全市「五大功能區域」劃分戰略;把改善民生作為「第一目標」--在全面推進教育、醫療、就業、社保、住房等民生工程的基礎上,着力辦好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22件民生實事。在孫政才「低調務實、少說多做、敢於擔當、積極作為」的帶頭垂范下,重慶各級黨委政府乃至各行各業都呈現出務實奮進、穩定祥和的新氣象。■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蕊
頻繁調研基層 把脈重慶市情
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為一體,3300多萬重慶人口中,農村人口超過2000萬,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直接管轄的38個區縣中有14個「國家級貧困縣」、4個「市級貧困縣」,統籌區域發展的難度極大。
2012年11月24日,履職重慶僅4天的孫政才即前往距離重慶主城300餘公里的三峽庫區考察。他在調研時強調,政府在招商引資、發展產業的同時,必須進一步強化生態環保意識,實現三峽庫區的永續發展。2012年12月赴渝東南各區縣調研時,孫政才則強調,渝東南仍然是全市基礎條件最差、發展水平最低、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各區縣要發揮本地區農業資源豐富、土特產品多等優勢,突出特色,找准定位。
到2013年6月份時,孫政才已經完成了對重慶下轄38個區縣的調研。立足市情,他提出了「四個關鍵節點」的論斷:即當前重慶正處在統籌區域發展,做強主城、發展縣域,推動區域功能明晰、分工明確、協同發展,促進全市資源利用最優化、整體功能最大化的關鍵節點;處在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支撐、相互融合、互動發展的關鍵節點;處在夯實基礎、積蓄能量、調整結構、擴大開放,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節點;處在破除體制機制深層次矛盾,激發創新發展活力,加快形成經濟內生增長機制的關鍵節點,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十分繁重。
發展「一盤棋」 杜絕「一刀切」
孫政才發現,重慶雖與京、津、滬同為直轄市,但其人口和地域面積卻與中等省份相當,且主城9區、渝西城市群與地處大巴山脈的渝東北、地處武陵山脈的渝東南,區域間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發展現狀和發展潛力等差異巨大。藉此,孫政才提出重慶各區域的發展戰略定位和支持政策也理應體現差異性,從而做到全市「一盤棋」,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和資源整合的最大效應;決不能搞「一刀切」,盲目地實行一樣的政策、一樣的目標。
孫政才闡述,重慶應根據不同區域的發展條件和實際,進一步完善市對區域及區縣分類指導機制,引導各區縣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明確發展重點,彰顯發展特色;引導形成各區域間產業的科學分工與合作、人口的合理分佈與遷移以及要素的自由流動與優化配置,避免因片面追求經濟發展速度、簡單迎合統一考核標準而導致產業佈局散亂、無序競爭、效率低下、功能缺失等不良後果。
孫政才強調,現階段重慶劃分功能區域有利於在更高水平上統籌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從而加快破除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加快形成全市各區域以及城鄉之間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新格局;有利於進一步提升重慶核心競爭力、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有利於加強重慶與周邊省市的協調合作,加快成渝城市群及成渝經濟區等建設;有利於增強區域發展分類指導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出台頂層設計 科學劃分功能區
2013年9月14日,重慶市委四屆三次全會審議通過了《關於科學劃分功能區域、加快建設五大功能區的意見》,將市下轄38個區縣劃為5類功能區域:以主城為中心的大都市區由內往外圈層拓展,細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其首要任務是積聚人口和經濟,提供工業品和服務產品,提供財政稅源;渝東北、渝東南分別定位為生態涵養發展區、生態保護發展區,構成大生態區,須加強生態涵養與保護,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
此次五大功能區不僅是經濟發展分區,也不僅是城市發展分區,而是包含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建設、人口分佈等各個方面,是一個 「五位一體」的、整體的、系統的發展戰略部署。
針對外界對「五大功能區」是否限制某些區縣發展工業的質疑,孫政才解讀說,功能區域劃分是大的戰略佈局而非具體計劃,是大的發展藍圖和工作推進指導性方案,使各區域發展既有一定的方向性、戰略性,又有比較充分的自由度和拓展空間。
同時,將原本的「重慶大都市區」細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能有效地規避大城市病,避免「全部連成一片的城市擴張」,而是分片連接--其中包含「城市群」與「產業佈局聯動」的概念。
而科學劃分生態涵養發展區和生態保護發展區,是為了正確處理加快發展與保護生態的關係,能使重慶更有針對性地實施政策傾斜,實現在發展中加強生態保護、在生態涵養中加快發展。
區縣定位清晰 迸發發展活力
「五大功能區戰略」一經提出,各區縣紛紛召開全委會,深化各自的功能定位、明確發展重點和主要任務,競相迸發出發展動力。
「都市功能核心區」和「都市功能拓展區」的區縣開始了優化與提升。江北區作出了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集中力量建設六大功能組團的方案,要將該區66.7%的三產業存量進行「騰籠換鳥」,以玉帶新興商貿組團、觀音橋核心商貿組團、江北嘴中央商務組團、鐵山坪新興產業組團、魚複工業開發組團、五寶生態開發組團等六大組團為載體,重點發展商貿商務、體驗經濟、總部金融、電子商務、軟件信息、科技服務、健康養老等現代服務產業。
「城市發展新區」的區縣開始了豐富與深化。江津區對自己的城市發展定位作出了調整,將此前的「雙百大城市」調整為「產城融合美麗濱江城市」,由過去對規模的強調變成了對品質的強調,提出按照主城標準高品質建設中心城區,逐步融入都市功能拓展區。
渝東北和渝東南的區縣開始了調整與完善。武隆縣決定將武隆工業園區由原規劃的五個組團調整為三個組團,規劃面積將由原來的19平方公里縮減為10平方公里左右,同時啟動全域景區規劃,在全國首次提出把縣域全境打造成為「中國武隆公園」。開縣也將原規劃建設4個10萬人口小城鎮調整為只建設臨江鎮1個,將原「一區多分園」工業發展格局調整為重點建設埔里工業片區,並提出從規劃、管理、工程、生物、農耕入手,做好森林、農業、城市、水四大生態體系保護,護一江清水東流。
黃奇帆:劃分功能區 促渝科學發展
今年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顯示,2013年該市GDP達到12657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2.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693 億元,增長15.5%,經濟社會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好勢頭。這一系列成績的取得,「金融市長」黃奇帆功不可沒。
重慶市長黃奇帆表示,科學劃分功能區域,加快建設五大功能區,這是為了更好彰顯直轄市和大都市的優勢、更好地支撐成渝經濟帶的發展、更好地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實施功能區戰略,就是要讓區縣認清自身優勢和劣勢,以差異化發展形成科學發展格局。
黃奇帆認為,都市功能核心區和拓展區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將率先得益。首先,這兩大區域擁有軌道交通、城市道路橋樑等在內的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其次,重慶市規劃佈局的十大新型服務業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都在核心區和拓展區;此外,隨着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的不斷推進,擁有良好開放平台的核心區和功能區將得風氣之先,率先受惠。
城市發展新區是未來重慶工業發展的主戰場,是成渝經濟區重慶板塊城鎮群的支撐點,也是「五大功能區」發展戰略的關鍵所在。黃奇帆對城市發展新區寄予厚望--2020城市發展新區需要實現工業銷售值2.25萬億元,佔全市工業的比重從現在的37%提高到45%,年均要增長18.7%。他指出,要按照「產業跟着弁鄔w位走,人口跟着產業走,土地跟着人口和產業走」的原則,努力做好國土空間佈局和結構優化,在保障新區發展用地的同時,進一步提高集約節約用地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發展新區的交流會上,黃奇帆特別提到,要合理控制政府債務,不搞赤字財政,政府舉債要做到「五個不」,即不借高利貸、不搞信託、不搞BT、不搞固定回報的BOT、不搞租賃。
在主持召開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工作座談會時,黃奇帆說,渝東北和渝東南地區是建設生態重慶的關鍵所在,是全市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和全面小康的關鍵所在,是建設長江黃金水道、促進長江流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他坦言,重慶目前仍處在欠發達階段,仍屬於欠發達地區,而渝東北和渝東南地區更是相當於「重慶的西部地區」,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必須咬住發展不放鬆。按照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渝東北和渝東南地區在發展中要更加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但這絕不意味着不要發展、放慢發展,而是要實現面上保護、點上發展,在合理規劃下加快發展。
黃奇帆承諾,為更好推動渝東北和渝東南地區發展,重慶市政府將從六個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新規劃建設的1000公里高速公路、八九百公里鐵路、一批高等級公路和農村公路、沿江港口和水利設施,大部分都將花落兩個地區;二是財政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將從以前的「多予少取」變為「多予不取」;三是建立工業、商貿、文化旅遊、農業、科技等方面的產業引導基金,用市場化手段支持各類工商企業發展,兩個地區的工商企業將得到重點傾斜;四是鼓勵銀行和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兩個地區發展,力爭到2015年兩個地區的存貸比從目前的40%提高到50%,2017年達到60%;五是土地規劃上着力支持傾斜,六是進一步支持兩個地區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的各項改革。
重慶出台22件民生實事
1.完成50萬人高山生態扶貧搬遷,有效組織和引導高山生態扶貧搬遷,着力解決好困難農戶搬遷需求。
2.解決2606個撤併村不通公路問題,實現300戶以上的撤併村公路通達率100%。
3.解決人畜飲水最困難地區500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4.完成7.4萬口山坪塘整治,解決農村集體管水組織缺位問題。
5.完成2606個撤併村衛生室建設,加強村衛生室管理和村醫技能培訓,充分發揮衛生室的社會效益。
6.完成40萬戶農村危房改造,引導農戶建設節能、安全、環保、經濟、實用的住房,改善農村居住環境。
7.完成2000個行政村環境連片整治,合力推動示範區建設,整體提升示範效應,持續改善農村環境質量。
8.實現農村客運通達「雙百」目標。新增和調整農村客運線路410條,增加農村客運車輛820台。
9.新增1000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和1.5萬套農村教師周轉宿舍。
10.農村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學生營養餐實現全覆蓋。
11.完成567萬平方米(7.21萬戶)城市棚戶區改造。
12.建設240個社區便民商業設施。建立和完善社區便民商業設施房屋使用與租賃價格的管理機制。
13.實現新建成社區與配套學校同步覆蓋。
14.完成80萬戶城市供水「一戶一表」改造,解決供水總分表制責任不清、供水設施維護管理責任主體缺失、收費標準不統一問題。
15.完成897台「三無」老舊住宅電梯改造更新。
16.完成1424個棄管社區電力設施改造。
17.主城區新增城市公廁362座和過街人行天橋100座。
18.實現主城區繞城高速公路以內區域公交全覆蓋和線網佈局優化。
19.完成主城建成區56個湖庫污染治理。
20.建設1000個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提供支撐。
21.加快推進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設,滿足中低收入群眾治喪需求。
22.提高軌道交通發車頻率並合理增加編組,使軌道交通日均客運能力達到300萬人次。
重慶市「五大功能區域」劃分
功能區名稱 面積(萬km2) 範圍 定位 任務
都市功能核心區 0.03 渝中區全域和大渡口、江北、沙坪壩、九龍坡、南岸5區處於內環以內的區域 是重慶大都市區最核心的區域。要充分體現重慶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金融創新、現代服務業中心功能,集中展現重慶歷史文化名城、美麗山水城市、智慧城市和現代大都市風貌,加強中央商務區和重大商務集聚區建設,使之成為高端要素集聚、輻射作用強大、具有全國性影響的大都市中心區。
不過多考慮經濟增速,但強調結構調整和功能優化,工業總產值比重將大幅下調,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大幅提高;提升現代都市形象。
都市功能拓展區 0.052 重慶主城9區除都市功能核心區外的區域 是重慶大都市功能區的主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國家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力和服務影響力,是全市科教中心、物流中心、綜合樞紐和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是先進製造業集聚區,主城生態屏障區,以及未來新增城市人口的宜居區。
到2020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2000億元,佔全市的44%
城市發展新區 2.32 涪陵區、長壽區、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南川區、大足區、綦江區、銅梁縣、潼南縣、榮昌縣、璧山縣及萬盛、雙橋經開區
是重慶都市功能核心區和拓展區的有效輻射區域,是大都市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市未來工業化城鎮化的主戰場,集聚新增產業和人口的重要區域,全市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四化」同步發展示範區和川渝、渝黔區域合作共贏先行區,是解決好「大城市病」的關鍵區域。 到2020年,城鎮化率提高到63%,常住人口達到1200萬,佔全市總人口的36%,實現工業總產值22500億元,佔全市的45%。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 3.39 萬州區、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忠縣、開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等11區縣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屏障和長江上游特色經濟走廊,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和特色資源加工基地。
實現生態涵養,突出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堅持三峽移民後續發展連片貧困區扶貧開發並舉。用10年左右時間,引導轉移人口130萬,常住人口減少到700萬左右,森林覆蓋率達到50%以上。
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 1.98 黔江區、石柱縣、秀山縣、酉陽縣、武隆縣、彭水縣等6區縣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與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武陵山綠色經濟發展高地、重要生態屏障、生態民俗文化旅遊帶和扶貧開發示範區,全市少數民族集聚區。
突出保護生態的首要任務,規劃用10年左右時間,引導轉移人口80萬,常住人口減少200萬,森林覆蓋率達到50%以上;引導人口相對聚集和超載人口有序梯度轉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