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黔江位於重慶市東南部,距主城區250公里,處武陵山區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稱。重慶「五大功能區」戰略部署中,黔江被納入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同時被列為區域中唯一的重點開發區。
新的定位讓這座城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黔江找准區域優勢、發展區域特色、挖掘區域潛力,將全區劃分為「城市集聚發展區、生態旅遊發展區、生態農業保護區」三個功能區域。黔江區區委書記楊宏偉表示,作為區域的中心城市,黔江不僅要發揮領跑帶頭的作用,還要肩負扶貧開發的艱巨任務,只有這樣才能走出一條統籌發展、綠色崛起的新路子。■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馨月
經濟生態雙翼齊飛 搶抓機遇迎接挑戰
黔江山清水秀、風光旖旎、資源頗豐,因發展上受到區位、交通等薄弱因素的制約,現仍處於欠發達地區。在「五大功能區」戰略下,重慶原來的六大區域性中心城市有四個進入了城市發展新區,不再享有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如今只有渝東北的萬州區和渝東南的黔江區是真正意義上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黔江的工業化還處於起步階段,經濟總量小、底子薄、發展慢、實力弱,而新的定位對黔江來說,無疑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但黔江同處在生態屏障的重要位置,必須肩負起生態保護的重任,如何找准二者的契合點,平衡發展與保護的的關係,成為黔江的首要任務。
為此黔江提出「優先抓好重點開發,同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建成渝東南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區重要經濟中心」的發展目標,堅定不移地樹立「發展優先」工作理念,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和諧發展之路。
渝東南是全市最為貧困落後的少數民族地區,黔江因地制宜找出特色發展的路子,提出打造「武陵山區重要經濟中心」,推動經濟快速增長,成為渝東南經濟增長極。去年,全區60個重點建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42.3億元,帶動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11.9億元,增長20.6%。今年全區還將着力實施100個重點項目,實現年度投資170.5億元,帶動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36億元,增長18%。
黔江資源豐富,空氣質量較高,土壤養分充足,水源未受到污染,具備了創建生態保護區的理想條件。針對渝東南生態環境較為脆弱和敏感的現狀,黔江提出切實做好全域的生態保護,大力植樹造林,注重水土保持,增強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去年黔江區完成新造林4.5905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了1.5個百分點,達54.9%。
此外,今年1月,位於黔江境內的「重慶武陵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正式授牌並投入使用,填補了武陵山區無生態定位站的空白。
打造千億工業強區 發展生態特色農業
黔江區區委書記楊宏偉表示,「工業強區」是黔江的夢想,在保護生態中發展工業兩者並不矛盾。現存企業嚴把排污關,新增企業通過設定門檻擇優引進,只有掌握好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天平,就能走出科學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正陽工業園一直承載黔江「工業強區」的夢想。該工業園區進駐企業93家,面積達13.3平方公里,創造的工業總產值已跨過100億元大關。未來,該工業園將加快形成電礦聯產材料產業、高效節能電機生產業、輕紡食品加工產業、生物醫藥產業、汽摩配套協作業、頁岩氣產業轉化基地,着力培育發展一批十億級、百億級企業集團。2016年正陽工業園區力爭500-600億級躋身全市特色工業園區前15位,到2020年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把黔江打造成千億級工業強區。
生態保護對黔江來說不是掣肘而是財富,如何把握這筆頗為豐厚的財富,黔江區提出挖掘山地特色資源,大力發展生態特色農業。
黔江地處武陵山腹地,優良的生態環境為保證獼猴桃的品質提供了有利條件,無污染的耕作方式更使黔江獼猴桃的市場美譽度一路飆升,賣出了每斤15元的高價。黔江區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每15元裏都有生態環境創造的價值,在銷售農產品的同時,也銷售了黔江無污染的空氣、土壤和水源。有了生態綠色這塊「金字招牌」,黔江的獼猴桃從2012年初的2萬畝迅速增長到目前的4.4萬畝,2013年產果2800餘噸,實現產值4400餘萬元。
黔江將建成60萬畝生態農業產業化基地,做大做強烤煙、蠶桑、生豬等支柱產業;因地制宜發展蔬菜、獼猴桃等山地生態特色效益農業。黔江區同時還將打造綠色品牌,推進特色農產品深加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13年黔江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8.2億元,增長6.5%,農民人均純收入7200元,增長12.8%。
構建交通樞紐 促旅遊業騰飛
「自然生態、地質奇觀、民族風情」,黔江旅遊獨具稟賦,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黔江區小南海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古地震遺址,國家4A級景區,重慶市十大標誌性景觀,融山、水、島、峽等風光的高山淡水湮塞湖泊景區,宛若「人間仙境」。作為國家濕地公園和國家森林公園,美麗鄉村阿蓬江,峽谷絕壁,盈盈一水,原始古樸,清幽雅致,孕育出久負盛名的歷史文化名鎮濯水。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蒲花河農業綜合開發觀光園區清新自然,堪稱生態人文旅遊的首選。作為重慶市少數民族聚居地,黔江世代聚居於此的土家族、苗族人佔了總人口的72.8%。這些巴楚後裔們在自成一體的生產活動中,修建了風格別致的吊腳樓,形成了古樸濃郁、獨具特色的土家風情,別具風情的民俗文化,為黔江旅遊業錦上添花。
黔江致力打造「峽谷峽江之城、清新清涼之都」,提檔升級小南海、濯水古鎮、蒲花暗河、神龜峽景區,加快推進城市峽谷景區、武陵仙山景區和天生湖濕地公園、城市中央生態公園等景區景點建設,力爭創建2個5A級景區、3個4A級景區。黔江還將深入挖掘民族與歷史、自然與生態的內涵,積極發展民俗文化生態旅遊,努力打造成為西部及全國知名的旅遊目的地和遊客集散地,讓旅遊業成為黔江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黔江在大力建設龍頭景區,打造旅遊名片的同時,重點加強交通網絡的構建,解決好景區間的交通「瓶頸」問題,全面構建武陵山綜合交通樞紐。近年來,黔江的交通有明顯改善,渝湘高速已經開通,黔江至湖北恩施的高速正在加快建設之中,黔江經張家界終到常德的鐵路已開工建設。
2014年,黔江繼續實施「大通道」戰略,計劃投資13億元,實現「主城輻射區縣、區縣便捷互聯、對外直達周邊」。黔江還將全力推進高速公路建設,計劃完成投資10億元。圍繞「1小時鎮鄉、2小時行政村」的目標,加快實施幹線公路改造,計劃完成投資1.5億元,全面開通行政村農村客運,實施農業產業園區、高山生態移民搬遷點、鄉村旅遊精品點公路硬化50公里。
此外,黔江作為渝東南唯一一個擁有機場的區縣,已先後開設多條航班,2013年旅客吞吐量約達10萬人次。黔江武陵山機場現正在進行擴建工程,預計2015年全面完成,屆時年旅客吞吐能力將達70萬人次,借力武陵山機場黔江旅遊業將如虎添翼。
辦好民生實事 力促扶貧開發
在黔江,醫療被作為民生之需來推進,教育被作為民生之基來鞏固,就業被當成民生之本在落實,社保被視為民生之依受重視。22件民生實事,件件有規劃,項項有落實。
黔江作為國家級重點貧困區,當務之急是扶貧開發,尤其是高山生態扶貧搬遷。
通過開展生態扶貧、產業扶貧、項目扶貧、智力扶貧、社會扶貧五個方面工作,不僅使貧困村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也推動了全區經濟社會穩步發展。
2013年,黔江區貧困人口減少9800人,貧困發生率降至8.31%,18個貧困村實現整村脫貧。目前黔江已開工建設扶貧新村79個、特色大院114個,實施搬遷4480戶、1.75萬人,整合各類資金3.4億元,農戶自籌資金1.4億元,深入推進整村整片脫貧,實施項目568個。對貧困戶、低保戶、危房戶等深度貧困戶,採取「財政補助、部門幫扶」辦法兜底解決,兜底戶在享受3萬元財政補助資金基礎上,幫扶部門再按每戶5萬元標準予以補助,全年搬遷深度貧困戶149戶、484人,落實搬遷資金1200萬元。
|